烏克蘭人權
此條目翻譯自其他語言維基百科,需要相關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2024年10月20日) |
烏克蘭人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2018年,烏克蘭被自由之家等組織標記為「部分自由」[1]。
根據自由之家的說法,烏克蘭在2014年親歐盟示威後實施了多項積極改革。該國在政治多元化、議會選舉和政府透明度方面獲得了更好的評價。截至2022年,該國被標記為「部分自由」[2]。據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稱,截至2015年,烏克蘭的選舉總體上尊重民主進程,但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來增強公眾信心[3] [4]。
根據人權觀察2014年的報告,在頓巴斯戰爭中,雙方都違反了戰爭法。政府對媒體自由施加了過度限制,性別多樣性沒有得到充分尊重[5]。2015年5月21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了一項決議,宣佈暫停頓巴斯東部地區的人權公約[6] [7]。
國際和歐洲人權條約
[編輯]烏克蘭是以下國際條約的締約國
[編輯]-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ICCPR)
- (第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
-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CEDAW)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
- 兒童權利公約 (CRC)
- 《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衝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
-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 禁止酷刑公約任擇議定書
- 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1951年)
- 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1967年)
烏克蘭簽署但尚未批准
烏克蘭是以下歐洲條約的締約國
[編輯]- 歐洲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 (ECHR) (1950年)
- 歐洲人權公約關於在和平時期廢除死刑的第6號議定書(1983年)
- 歐洲人權公約關於普遍禁止歧視的第12號議定書(2000年)
- 《歐洲人權公約關於在任何情況下廢除死刑的第 13 號議定書》(2002年)
- 保護少數民族框架公約
情況
[編輯]概述
[編輯]烏克蘭在2009年被自由之家等組織標記為「自由」。 [1]他們在報告中說:「烏克蘭擁有該地區最具活力的公民社會之一。越來越多的公民將問題掌握在自己手中,抗議不受歡迎的建築,並揭露腐敗。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沒有受到限制。工會有在運作,但很少觀察到當地罷工和工人抗議,儘管對2008年秋季經濟狀況的不滿普遍存在。工廠老闆被認為仍然能夠向工人施壓,讓他們根據老闆的喜好投票。」 [1]
2009年10月20日,歐洲委員會的專家表示:「在過去的五年中,歐洲委員會的專家們對烏克蘭進行監督,實際上並沒有對烏克蘭公民社會的重要(過程的)形成表示擔憂。烏克蘭是歐洲民主國家之一,將保障人權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同時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 [8]根據人權觀察的說法,「雖然民間社會機構的運作大多沒有政府干預,但警察濫用職權和侵犯弱勢群體的權利……繼續損害烏克蘭的人權記錄。」 [9]
在2010年初,域陀·亞努科維奇於選舉中勝出後,國際組織開始表達他們的關注。根據自由之家的說法,「總統亞努科維奇領導下的烏克蘭已經變得不那麼民主了,如果不遏制當前的趨勢,它可能會走上專制和盜賊統治的道路。」 [10]在當時的負面事態發展中,他們提到「對媒體的限制更加嚴格,對反對派人物的選擇性起訴,烏克蘭安全局令人擔憂的侵擾,廣泛批評 2010年10月的地方選舉......以及基本的集會和言論自由受到侵蝕。 "這導致自由之家在《2011 年世界自由》(Freedom in the World 2011) 中將烏克蘭從「自由」降級為「部分自由」。 [10]同樣在2011年,國際特赦組織談到「關於在警察拘留期間遭受酷刑和虐待、限制言論和集會自由以及大規模仇外心理的指控數量有所增加」。 [11]
在2010年無國界記者新聞自由指數中,烏克蘭從第89位跌至第131位。 [12]鄰國俄羅斯的新聞自由排名第140位。 [13] 2011年12月,國際人權聯盟稱烏克蘭是「最嚴重侵犯人權活動人士的國家之一」。 [14]
截至2013年1月17日,烏克蘭在歐洲人權法院的211起案件中全部敗訴。 [15]
公平審判權
[編輯]生效的憲法修正案不利於公平審判,因為它們重新引入了檢察官辦公室的所謂普遍監督。其他嚴重問題包括由於法院超負荷而導致的案件審查時間過長;侵犯武器平等;不遵守無罪推定;未執行法院裁決;以及高度腐敗的法院。 [16]獨立律師和人權活動人士抱怨說,烏克蘭法官經常面臨作出特定判決的壓力。 [17]
根據自由之家的說法,自橙色革命以來,司法機構變得更有效率,腐敗更少。 [1]
自2010年以來,知名政治人物尤莉婭·季莫申科、尤里·盧岑科、伊戈爾·季堅科、 [18]阿納托利·馬卡連科[19]和瓦列里·伊瓦先科[20]的審判已被歐盟委員會、美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形容為「不公平、不透明、不獨立」 [21]和「選擇性起訴政治對手」。 [22] [23] [24]總統域陀·亞努科維奇在2012年2月下旬表示,這些審判「不符合歐洲的標準和原則」。 [25]
媒體自由和信息自由
[編輯]2007年,在烏克蘭各省,有關針對調查或揭露腐敗或其他政府不當行為的記者之匿名攻擊[26]和威脅持續存在。 [27] [28]總部設在美國的保護記者委員會於2007年得出結論,指這些襲擊,以及警方在某些情況下不願追捕肇事者,「有助於營造一種對獨立記者有罪不罰的氛圍」。 [9] [29]
烏克蘭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指數中的排名近年來一直在第90位左右(2009年為第89位, [30] 2008年為第87位 [31] ),而在2002年甚至排名第112位[32],2004年則排名第132位。 [33]
自2010年2月域陀·亞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以來,烏克蘭記者和國際新聞監察組織抱怨烏克蘭新聞自由的惡化。[34][35][36][37] 亞努科維奇於2010年5月回應指,他「深深地重視新聞自由」和「必須確保社會的無障礙獲取信息的自由、獨立媒體」。[34] 匿名記者在2010年5月初表示,他們自願調整他們的報道,以免冒犯亞努科維奇政府和阿扎羅夫政府。[38] 阿扎羅夫政府否認對媒體進行審查,總統政府和亞努科維奇總統本人也予以否認。[39][40][41]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在2014年5月的一份報告指出,自2013年11月以來,當地發生了大約300起對烏克蘭媒體的暴力襲擊事件。 [42]對當局所稱的「親分離主義」觀點的鎮壓引發了西方人權監督者的失望。例如,2014年9月11日,烏克蘭安全局關閉Vesti 的報紙,指其「侵犯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此舉迅速引起了保護記者委員會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譴責。 [43]
烏克蘭還關閉了幾家俄羅斯經營的電視台,理由是為它們提供宣傳。 [43] 2017年2月,烏克蘭政府禁止從俄羅斯商業進口圖書,俄羅斯圖書佔所有圖書銷售的60%。 [44]
言論自由和良心自由
[編輯]國際特赦組織呼籲釋放烏克蘭記者魯斯蘭·科察巴(Ruslan Kotsaba),並宣佈他為良心犯。
酷刑和拘留條件
[編輯]在2007年期間,關於警察實施酷刑和虐待的報告持續存在,審前羈押時間過長也是如此。令人關切的主要問題是拘留所的不人道條件,牢房人滿為患,衛生條件惡劣,缺乏適當的醫療服務。該一年,一些流放地發生了多次集體自殺未遂事件。 [16] [51]
2014年8月6日,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了一份報告,有關在烏克蘭東部不負責任地綁架和拘留平民並對其施以酷刑的情況。此外,該組織譴責腐敗官員手中軟弱和窮人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烏克蘭當局未能對侵犯人權行為進行必要的調查。 [52]
新的酷刑證據自2016年5月起發佈。根據《泰晤士報》引述聯合國人權事務助理秘書長伊凡•西蒙諾維奇的說法,烏克蘭當局以及分離主義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當局都允許酷刑和秘密監獄,「無視人權」已經根深蒂固和成系統性。 《紐約時報》報道說,在交換囚犯之後,一些被拘留者帶着明顯的傷痕離開了烏克蘭監獄。 2016年5月25日,聯合國防止酷刑小組委員會 (SPT) 暫停了對烏克蘭的訪問,原因是政府拒絕其進入該國多個地區懷疑這些秘密監獄所在的地方。 [53] [54] [55] [56]
侵犯人權和愛滋病毒/愛滋病流行
[編輯]烏克蘭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來抗擊愛滋病毒/愛滋病,主要是在立法和政策改革方面。但是,這些重要的承諾在刑事司法和衛生系統中正因對吸毒者、性工作者和愛滋病毒/愛滋病感染者的廣泛侵犯人權而受到破壞。 [9]
移民和難民
[編輯]由於跨越多個政府機構和部門的高度分散的結構,烏克蘭的庇護系統幾乎無法運作。創建單一遷移系統的過程很慢;對該系統的政治干預很普遍,移民和尋求庇護者權利的濫用仍在繼續。
人口販賣
[編輯]在歐洲,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口販運是一個人權問題。共產主義的結束導致人口販運的增加,大多數受害者是被迫賣淫的婦女。 [57] [58] 2013年,烏克蘭是為性剝削和強迫勞動而被販運的人員(主要是婦女和兒童)的原籍國和過境國。 [59]木炭生產和色情製品已於2014年12月被美國勞工部列入烏克蘭國家童工或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清單。烏克蘭政府在打擊販運方面表現出一定的承諾,但因未完全遵守消除販運的最低標準以及預防販運工作不足而受到批評。 [60]
針對婦女的暴力
[編輯]對婦女的暴力行為是烏克蘭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它是由傳統的男性和女性刻板印象造成的。 [61] [62]蘇聯時代並未認識到這一點,但近幾十年來,該問題成為烏克蘭社會和學術學者討論的重要話題。據歐安組織估計,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在烏克蘭普遍存在,其造成的死亡人數是該國東部省份持續武裝衝突的三倍。 [63]
2017年,烏克蘭政府通過了一項新的教育法,以改革教育體系。因為該法律設想所有中學教育都將以烏克蘭語授課,其語言規定在當地和鄰國都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根據法律,幼兒園和小學的少數民族語言教學不受影響,但在中學階段,少數民族語言現在被縮減為特殊課程。該法的通過在匈牙利、羅馬尼亞、俄羅斯、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引起強烈反響。例如,羅馬尼亞議會通過了批評該法律的聲明,並警告,如果不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權利,烏克蘭就不能在歐盟一體化方面走得更遠。 [64]
烏克蘭當局已將該法律提交威尼斯委員會審查,該委員會負責處理歐洲的權利和民主糾紛。在正式通過的一份意見中,委員會表示「國內和國際上的強烈批評,尤其是縮小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範圍的規定似乎是有道理的」。 [65]
頓巴斯戰爭
[編輯]在頓巴斯持續的戰爭中,烏克蘭失去了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領土的控制,因此暫停了其在那裏的人權義務。2015年5月21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了一項決議,宣佈退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9、12、14、17條) 、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第5、6、8、13條)和《歐洲社會憲章》 (第1章p. 2, 4 p. 2-3, 8 p. 1, 14 p. 1, 15,16,17 p. 1a p. 1c, 23,30, 31 p. 1-2) 在頓巴斯地區,直到「俄羅斯停止對烏克蘭東部的侵略」。 [6] [7]
烏克蘭人權組織
[編輯]- 「公民倡議」協會(Kirovohrad) [66] (烏克蘭語)
- 烏克蘭執法人權監察員協會 (Association UMDPL)
- 公民方法和信息中心«宇宙»(Civic Methodics and Information Center)
- 切爾尼吉夫保護公民憲法權利委員會[67]
- 烏克蘭選民委員會[68]
- 烏克蘭全國社區代表大會[69]
- 頓涅茨克紀念館[70]
- 「專業協助」(IAPS)(波爾塔瓦地區) [71] (俄語)
- 烏克蘭赫爾辛基人權聯盟
- 敖德薩人權組織「Veritas」 [72] (俄語)
- 烏克蘭赫爾辛基人權聯盟
- Road Control
在烏克蘭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人權組織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Freedom in the World 2018. freedomhouse.org. [201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 ^ Ukraine Report: Freedom in the World 2022. Freedomhouse.org. 2022 [202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 ^ Ukraine elections comply with democratic standards: OSCE. dw.com. 2015-10-26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 ^ Ukraine local elections generally respected democratic process, but additional efforts needed to enhance public 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observers say. OSCE. 2015-10-26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 ^ English. 2015-01-07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 ^ 6.0 6.1 Рада одобрила отступление от Конвенции о правах человека [Parliament endorsed withdrawal from the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Bbc.co.uk. 2015-05-21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俄語).
- ^ 7.0 7.1 Рада разрешила не соблюдать в зоне АТО акты о правах человека [Rada has decided not to comply with human rights acts in ATO zones]. LB.ua. 2015-05-21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俄語).
- ^ Experts of Council of Europe have no remarks to Ukraine concerning rights and freedom of citizens. Kyivpost.com. 2009-10-20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5).
- ^ 9.0 9.1 9.2 Ukraine: Events of 2006. Human Rights Watch.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6).
- ^ 10.0 10.1 Kramer, David J.; Nurick, Robert; Wilson, Damon; Alterman, Evan. Sounding the Alarm: Protecting Democracy in Ukraine, 2010 (PDF). Freedom House. April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16).
- ^ Radio Liberty: Amnesty International notes worsening of human rights situation in Ukraine. Kyiv Post. 2011-05-13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4).
- ^ Press Freedom Index 2010.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10-10-20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 ^ Ukraine's Press Freedom Index rating falls steeply. Kharkiv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Group. 2010-10-10 [2010-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 ^ Report: Ukraine among states with worst human rights records. Kyiv Post. 2011-12-14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5).
- ^ Україна програла 11 мільйонів за день [Ukraine lost 11 million in a day]. Ukrayinska Pravda. 2013-01-17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烏克蘭語).
- ^ 16.0 16.1 International Helsinki Federation Annual Report on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2007): Ukraine (PDF). ihf-hr.org. refworld.org. 2007-03-27 [2016-04-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4-25).
- ^ Richard Balmforth. Insight: In Ukraine, scales of justice often imbalanced. Reuters. 2012-04-09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 ^ Christian Neef. A Stockholm Conspiracy: The Underbelly of Ukrainian Gas Dealings. Spiegel.de. 2010-12-30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 ^ Court extends Makarenko's arrest until October 10. Kyiv Post. 2011-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 ^ Will Fitzgibbon. Ex-minister Ivashchenko's son: 'This is about revenge'. Kyiv Post. 201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2).
- ^ EU statement:'We are disappointed' with Lutsenko verdict. Kyiv Post.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8).
- ^ Q&A: Ukraine's Yulia Tymoshenko on trial. BBC News. 2011-10-11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1).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Jailed former Ukraine prime minister must be released. Kyiv Post. 201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8).
- ^ Parliament again votes down proposal to decriminalize 'Tymoshenko article'. Kyiv Post. Interfax-Ukraine. 201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Trials of Tymoshenko, other officials fall short of European standards, Yanukovych admits. Kyiv Post. Interfax-Ukraine. 201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 ^ Local newspaper editor badly injured in assault.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10-03-31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 ^ Disturbing deterioration in press freedom situation since new president took over.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10-04-15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Media crackdown under way?, Kyiv Post (22 April 2010)
- ^ Ukraine: Events of 2008. Human Rights Watch.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Press Freedom Index 2009.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09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30).
- ^ Press Freedom Index 2008.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08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7).
- ^ Press Freedom Index 2002.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02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7).
- ^ Press Freedom Index 2004.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2004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0).
- ^ 34.0 34.1 1+1 TV journalists claim censorship of news reports]. Kyiv Post. 201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4).
- ^ STB TV channel journalists claim imposing of censorship on STB. Kyiv Post.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1).
- ^ European journalists call on Ukrainian authorities, media owners to respect press freedom. Kyiv Post. Interfax-Ukraine. 2010-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1).
- ^ Anthony Mills. 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Ukraine's press freedom 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Kyiv Post. 2010-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 ^ Journalists, in defensive crouch, swing news coverage to Yanukovych's favor, Kyiv Post (6 May 2009)
- ^ Semynozhenko: No examples of censorship on Ukrainian TV channels, Kyiv Post (13 May 2009)
- ^ Opposition benefiting from topic of censorship at mass media, says Hanna Herman, Kyiv Post (13 May 2009)
- ^ Special committee calls to check reports of pressure on journalists, Kyiv Post (13 May 2009)
- ^ Michael Shields. Ukraine media freedom under attack: OSCE. Reuters. 2014-05-23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 ^ 43.0 43.1 Fred Weir. Crackdown in Ukraine sullies its democratic aspiration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14-09-21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 ^ Kean, Danuta. Ukraine publishers speak out against ban on Russian books. The Guardian. 2017-02-14 [2017-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 ^ Zoe Holman. Fearless ... and topless: Femen activists to bring 'sextremism' to the UK. theguardian.com. 2013-10-19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 ^ 46.0 46.1 Ukraine's Ladies Of Femen. Movements.org. 2011-08-16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 ^ Jeffrey Tayler. The Woman Behind Femen's Topless Protest Movement. The Atlantic. 2013-03-13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5).
- ^ Femen wants to move from public exposure to political power. Kyiv Post. 201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7).
- ^ Sam Wilson. Ukraine's Femen: Topless protests 'help feminist cause'. BBC News. 2012-10-23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 ^ 50.0 50.1 Topless FEMEN Protesters Drench Belgian Archbishop André-Jozef Léonard, Protest Homophobia In Catholic Church. The Huffington Post. 2013-04-25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 ^ UN Committee against Tortur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Ukraine. Committee against Torture, 38th session 30 April – 18 May 2007. UNHR. 2007. (原始內容 (DOC)存檔於2007-06-29).
- ^ الميليشيات الموالية لكييف تمارس الاختطاف وإساءة معاملة المدنيين في شرق أوكرانيا دون حسيب. منظمة العفو الدولية. 2014-08-06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阿拉伯語).
- ^ Kiev allows torture and runs secret jails, says UN. The Times.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 ^ U.N. Suspends Torture Inquiry in Ukra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1).
- ^ Neistat, Anna. No Justice for Eastern Ukraine's Victims of Torture. Newsweek. 2016-05-27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3).
- ^ UN torture prevention body suspends Ukraine visit citing obstruction. OHCHR. 2016-05-25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Slaves at the heart of Europe. Council of Europe. 19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07).
- ^ A modern slave's brutal odyssey. BBC News. 2004-11-03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3).
- ^ Ukraine: 2014 Findings on the Worst Forms of Child Labor: Moderate Advancemen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V. Country Narratives -- Countries Q through Z.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Kobelyanska, Larysa. Violence and Trafficking in Women in Ukraine.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00. ISBN 0-8213-4662-8.
- ^ Lucas, Brian. Gender and conflict in Ukraine (PDF). www.gsdrc.org. K4D Knowledge, Evidence and Learning for Development. 2017 [2018-09-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0-12).
- ^ The OSCE draws attention to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Ukra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March 2018)
- ^ Ukraine’s Poorly Timed Education Law. Carnegie Europe.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 ^ Criticism of Ukraine's language law justified: rights body. 2017-12-08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透過www.reuters.com.
- ^ Моніторинг - Одна свобода здатна забезпечити економічний і соціальний успіх!. Моніторинг.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8).
- ^ Forum for Ukrainian Refugee-assisting NGOs held in Chernihiv. protection.org.ua. 2006-06-29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4).
- ^ Комітет виборців України [Committee of Voters of Ukraine]. Cvu.org.ua.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烏克蘭語).
- ^ Congress of National Communities of Ukraine. KNGU.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4).
- ^ ДОНЕЦКИЙ МЕМОРИАЛ [Donetsk Memorial]. memo.ru. 20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1) (俄語).
- ^ IAPS. 2007-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1).
- ^ ВЕРИТАС - Одесская правозащитная группа - Главная. 2008-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2).
- ^ Поради для чоловіків та жінок на хвилі щастя.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