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UB-3號潛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UB-3號
下訂日 1914年10月15日[1]
建造方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2]
船廠編號 241[1]
鋪設龍骨 1914年11月3日[1]
下水日期 1915年3月5日[1]
入役日期 1915年3月14日[1]
結局 1915年5月23日之後失蹤[1]
技術數據[3]
船級 UB級潛艦
船型 UB-I型近岸潛艦英語Coastal submarine
排水量
  • 水面:127噸
  • 水下:142噸
船長
型寬 3.15公尺
吃水 3.03公尺
動力輸出
  • 44千瓦特(柴油機)
  • 89千瓦特(電動機)
動力來源
船速
  • 水面:6.47節
  • 水下:5.51節
續航力
  • 水面:1650海里以5節
  • 水下:45海里以4.5節
潛航深度 50公尺
乘員 14人
武器裝備
注釋 潛沒需時33秒
服役記錄
所屬
指揮官
  • 海軍中尉齊格弗里德·施密特[5]
  • 1915年3月24日-5月23日
參與行動 一次巡邏
戰績

陛下之UB-3號艇(德語:SM UB 3[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UB-I型近岸作戰潛艦英語Coastal submarine或稱U艇的三號艇。它由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承建,自1914年11月3日開始鋪設龍骨。其全長略大於28公尺,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127噸和142噸,艇載武器除兩具450公釐的艇艏魚雷發射管外,還有一挺安裝在甲板上的機槍。它於1915年3月下水並以UB-3號之名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

UB-3號於1915年4月被拆解為若干個部分通過鐵路運抵奧匈帝國的軍港普拉再重新組裝。它於5月1日正式加入普拉區艦隊,並於5月23日臨時執行前往土耳其的首次巡邏任務期間失蹤。根據德國在戰後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UB-3號很可能是因未知的技術故障而受難,因為當時那片海域並無任何雷區或敵對行動。該艇就此成為首艘損失的UB級潛艦

設計及建造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隨著德意志帝國陸軍沿北海海岸快速推進,比利時法蘭德斯沿岸的安特衛普澤布呂赫奧斯滕德等港口相繼落入德國人手中,這大大方便了德軍潛艦遣出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行動。然而,帝國海軍當時卻缺乏適合在法蘭德斯周邊狹窄的淺海中行動的U艇[6]為此,1914年8月中旬開始設計的「34號工程」催生出了UB-I型潛艦[7]這是一種可以通過鐵路運輸發往作戰港口並能夠迅速組裝的小型近岸潛艦英語Coastal submarine[8]為滿足鐵路限界英語Loading gauge的要求,UB-I型的設計需要艇長在28公尺左右,排水量約125噸,並裝備兩具魚雷發射管[6][註 2]UB-3號是由國家海軍辦公室作為首批八艘UB-I型潛艦(UB-1至UB-8號)的一部分,於1914年10月15日向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訂購,此時距離該艇型的設計啟動尚不足兩個月。[10]

UB-3號自1914年11月3日開始在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至1915年3月15日在基爾下水[1]竣工時,UB-3號的全長為28.10公尺,舷寬3.15公尺,有3.03公尺的吃水深度。它搭載有一台功率為45千瓦特(60匹軸馬力)的戴姆勒英語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四缸四衝程柴油發動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一台89千瓦特(119匹軸馬力)的西門子-舒克特英語Siemens-Schuckert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6]兩者都與一副單螺旋槳軸相連,可分別提供最高6.47(11.98公里每小時)的水面航速和最高5.51節(10.20公里每小時)的水下航速。在更勻速的狀態下,它可以連續在水面航行1,650海里(3,060公里)而無需加油,或連續在水下航行45海里(83公里)而無需充電。與同型的所有姊妹艇一樣,UB-3號的潛航深度為50公尺,可以在33秒內完全潛入水中。[2]

在武器裝備方面,UB-3號內置有兩具450公釐的艇艏魚雷發射管,[4][11]可裝載2枚C/03型魚雷艦橋前部的甲板上則設有一挺可拆卸的8公釐機槍。其標準船員編制為1名軍官加13名水兵。[12][8]

服役歷史

[編輯]

UB-3號於1915年3月14日在首次擔任U艇艇長、年僅27歲的海軍中尉齊格弗里德·施密特的指揮下正式入役英語Ship commissioning[5][註 3]並在德國本土水域進行了海試[12]

作為被選派至地中海值勤的四艘UB-I型艇之一,UB-3號自竣工起便已準備好用於鐵路運輸。通過鐵路運輸的過程包括將潛艦拆解成一個實質上的散裝套件。每艘艇被分成大約15塊,其中艇體分解為三部分裝在平板車上,艦橋、蓄電池上層建築中的相關設備裝入另外五節車廂中。[8]4月15日,UB-3號被運往德國盟友奧匈帝國的海軍基地——普拉[14]在所有部件抵達普拉後,則需耗時大約兩周時間完成重新組裝。[15]UB-3號於5月1日正式加入普拉區艦隊[1]由於德國與義大利直至1916年8月28日才正式交戰,為了合理化與義大利艦艇發生衝突,以及掩飾德籍U艇在地中海的活動,該艇被賦予了奧匈帝國海軍的船號,並懸掛奧匈帝國艦旗。UB-3號因此成為U-9號(SM U 9[註 1])。[16]

至5月下旬,UB-3號已經沿著亞得里亞海航行去到奧匈帝國的港口卡塔羅,這裡是普拉區艦隊大多數潛艦的實際運營基地。[15][註 4]在其首次巡邏中,UB-3號的任務是為土耳其軍隊運載彈藥送往伊茲英絲[17]由於航程有限,UB-3號先是由奧匈帝國海軍小巡洋艦諾瓦拉號英語SMS Novara (1913)拖曳通過奧特朗托海峽,然後在克基拉島附近分離。[18]UB-3號的計劃航線是經愛奧尼亞群島南部繞過伯羅奔尼撒半島,再向北繞行希俄斯卡拉布倫穿越基克拉澤斯,進入伊茲英絲灣。如果一切順利,該艇將於5月28日或29日抵達伊茲英絲,剩下大約一半的燃料。在距離伊茲英絲尚餘80海里(150公里)左右時,德國人收到了UB-3號發來的錯亂無線電訊息,但無法完全理解。其蹤跡至今未被發現。[15]UB-3號就此成為第一艘在戰爭期間損失的UB級潛艦[19]

戰後德國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指出UB-3號的損失可能是由於一些未知的技術故障,因為在UB-3號的航道上沒有雷區,也沒有在該地區對U艇發動襲擊的記錄。[15]而英國方面的記錄,[20]以及基於這些記錄的一些資料,則給出了UB-3號於1916年4月24日在北海消亡的細節,但海軍歷史學家R·H·吉布森和莫里斯·普倫德加斯特認為這實際上是UB-13號的結局。他們還指出,UB-3號早在所謂的北海沉沒的前一年便已失蹤。[21]

注釋

[編輯]
  1. ^ 1.0 1.1 SM表示「Seiner Majestät」,即「陛下之(潛艦)」。
  2. ^ 設計的進一步細化——用傾斜式水雷存儲井取代魚雷發射管,但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改變,衍生出了UC-I型布雷潛艦[9]
  3. ^ 1906年4月,施密特與另外34名未來的U艇艇長於一同參加了海軍的4/06期見習軍官培訓班,其中包括威廉·馬沙爾英語Wilhelm Marschall、馬蒂亞斯·格拉夫·馮·施梅托、馬克斯·菲貝格德語Max Viebeg埃爾溫·氣體納德語Erwin Waßner等人。[13]
  4. ^ 雖然區艦隊的基地在普拉,但該部隊的艇只主要在卡塔羅外圍活動,卡塔羅位於更遠的南部,離地中海更近。德國U艇通常只返回普拉進行維修。[14]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3.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4]. 
  2. ^ 2.0 2.1 Tarrant,第172頁.
  3. ^ Gröner 1991,第22-23頁.
  4. ^ 4.0 4.1 Gardiner,第180頁.
  5. ^ 5.0 5.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Siegfried Schmidt.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8]. 
  6. ^ 6.0 6.1 6.2 Miller,第46–47頁.
  7. ^ Karau,第48頁.
  8. ^ 8.0 8.1 8.2 陳進,第45頁.
  9. ^ Miller,第458頁.
  10. ^ Williamson,第12頁.
  11. ^ Messimer,第7頁.
  12. ^ 12.0 12.1 Karau,第49頁.
  13.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Officer Crews: Crew 4/06.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4]. 
  14. ^ 14.0 14.1 Halpern,第384頁.
  15. ^ 15.0 15.1 15.2 15.3 Messimer,第126–127頁.
  16. ^ Bendert,第13, 30, 40頁.
  17. ^ Gibson & Prendergast,第71頁.
  18. ^ Bendert,第30頁.
  19. ^ Tarrant,第24頁.
  20. ^ Dewar,第953頁.
  21. ^ Gibson & Prendergast,第91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