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陸軍飛行戰隊[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陸軍飛行戰隊
大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部隊
Dainippon Teikoku Rikugun Kōkūbutai
存在時期1912–1945
國家或地區 大日本帝国
部門 大日本帝國陸軍
種類陸軍航空兵
功能空戰
直屬大日本帝國軍隊
參與戰役一戰
九一八事變
中國抗日戰爭
諾門罕戰役
二戰
指挥官
象徵性指揮官 日本天皇
著名指揮官杉山元
東久邇宮稔彦王
畑俊六
河邊正三
標識
國籍標誌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陸軍飛行戦隊
假名りくぐんひこうせんたい
平文式罗马字rikugun-hikousentai
飛行第25战隊的一式戦「隼」二型(キ43-II)
飛行第53战隊的二式複戦「屠龍」丙型丁装備(キ45改丙)

陸軍飛行戰隊りくぐんひこうせんたい陸軍飛行戰隊)是大日本帝国陸軍陸軍航空兵,通称为陸軍飛行戰隊飛行戰隊(中文文献一般称为日本陆军航空队日本空军),內部簡寫為FRF,屬於日本帝國陸軍空中武力的基礎戰術佈署單位。

各部隊詳情請參閱大日本帝國陸軍飛行戰隊列表一項。

沿革

[编辑]

日本帝國陸軍的航空單位最初成軍者是1904年為了日俄戰爭砲兵觀測需求而設置的臨時氣球隊,但是該編制在戰爭結束後被縮編至交通兵旅底下,僅為後勤兵科的一種。

飛行兵科實際獨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但是飛機引進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陸軍成立臨時航空隊,1915年扶正定名航空大隊,在1918年戰勝前已經有6個航空大隊;日軍理解空中武力後續發展的潛力,1922年將6個航空大隊改名為飛行大隊,1925年增編為飛行連隊(FR),至1930年時陸軍旗下有8個連隊。飛行連隊下無大隊編制,直轄數支獨立飛行中隊(Fcs)、以及後勤單位。

1930年代初,帝國陸軍的主要假想敵仍是蘇聯,由於蘇聯地廣人稀,航空部隊如果被後勤制約將無法快速調動,無法有效壓制蘇聯,因此必須讓飛行武力更有效率的運用。最後日軍對這問題的結論選擇將空(飛官)地(地勤)分離制度,該制於滿洲進行測試,在1937年後推廣到所有陸軍航空部隊使用。不過原先在日本本土設立的飛行連隊因為職責為防衛日本領空,不需野戰机动,除了組織名稱變更以外並沒有對其作戰方式產生任何變化,這類稱為內地型戰隊,內地型戰隊則會外加一個機場大隊,納編機務中隊與警備中隊等部隊。

在空地分離制度下,日本陸軍航空部隊被切割為全部配置軍機的飛行戰隊(FR / F),維修、補給部隊則改編成機場大隊日语飛行場大隊ab),教練單位的基本編裝也是比照飛行戰隊編制。

原則上,飛行戰隊會編制3個飛行中隊(Squadron,日軍代號Fc),戰隊長則有機場大隊的指揮權限。

1937年共有22个战斗机中队,6个轻轰炸机中队,8个重轰炸机中队,15个侦察机中队,近千架作战飞机。第1、第2第3飞行团分驻本土、朝鲜、台湾,关东军设飞行集团。下辖14个飞行联队。联队下设飞行大队。飞行大队下设飞行中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航空兵团长德川好敏率首批6个飞行大队组成“临时航空兵团”参战,1938年4月改称航空兵团;留在本土的部队改称“留守航空兵团”。1937年8月开始设飞行集团。1938年7月飞行战队取代了飞行联队、飞行大队两级建制。1939年9月中国派遣军成立时,下设第3飞行集团,航空兵团司令部调归关东军。中国战场的日本陆航编制为:第3飞行集团-飞行团-飞行战队-飞行中队。

1942年4月15日後全面自德國空軍借鑒的日軍教範。飞行集团改称飞行师团,航空兵团改称航空军。日軍戰機最小編組是分隊(2架,分隊長機、僚機),2個分隊組成1個小隊(4架)、3個小隊編成1個中隊(12架),理想上滿編可達36架戰鬥機,戰鬥機飛行戰隊的飛官標準編制是軍官13人、士官36人。但是受限於補充速度,以及兵科不同(轟炸機、偵察機等單位中隊編制9架,維持舊制編裝),轟炸機與攻擊機單位總數便僅有18-24架,而偵察機編制的飛行戰隊多半只有2個中隊,因此實際編裝仍得參考各部隊實際運作而定。

到1943年,戰鬥機飛行戰隊進行組織調整,原先機場大隊隸屬之機務中隊解散,增設補給中隊,機務人員打散編入各飛行中隊下之「整備小隊」(機務班),飛行中隊則改名為飛行隊,在飛行戰隊隊本部則加設整備隊本部主管機務。飛行隊的隊長雖然仍是軍官(中隊長),但機務另有機務班班長協助指揮。實務運作恢復原先開戰前的空地一體制度,但不再兼管物料儲備,因此飛行戰隊仍保有快速調動的彈性,機場部隊則專精機場防務與機件物料管理。

戰隊隊長由於需要同時管理戰鬥單位與後勤單位,由於後勤單位是大隊編制,故主官職階至少需要中佐級別始可合乎指揮鏈,實際配置時多半是資深中佐或大佐;不過在1941年開戰前因快速擴軍已經無法顧及職階問題,主官多是由一般中佐或是資深少佐;到日本戰敗前主官職階多半維持在此標準。

戰隊分成戰鬥與偵察兩種類型,飛行戰隊由飛行團管轄,而飛行團由飛行集團指揮,1943年飛行集團改稱飛行師團,並在上方增設航空軍這種大型指揮單位

陸軍飛行戰隊到1945年戰爭結束前編成了92支,包括飛行第1戰隊(以下「飛行」略)至第34戰隊、第38戰隊、第44戰隊、第45戰隊、第47戰隊、第48戰隊、第50戰隊開始至第56戰隊、第58戰隊開始至第68戰隊、第70戰隊開始至第75戰隊、第77戰隊、第78戰隊、第81戰隊開始至第83戰隊、第85戰隊、第87戰隊、第90戰隊、第95戰隊、第98戰隊、第101戰隊至第112戰隊、第144戰隊、第200戰隊、第204戰隊、第208戰隊、第244戰隊、第246戰隊、第248戰隊。

編制

[编辑]

飞行单位的层级

[编辑]
  1. 1925年设立陆军省航空本部/1938年改设航空总监部/1945年4月改设航空总军
  2. 航空兵团/1942年5月改称航空军
  3. 飛行集团/1942年5月改称飛行师团(Flying division)。
  4. 飛行团(Flying brigade):1935年8月开始设置。设司令部为指挥机关。
  5. 飛行戰隊(36架):1938年7月废除飛行联队、飛行大队,设置飛行戰隊(Flying regiment)作为编制稳定的基本战术单位。
  6. 飛行中隊(12架)
  7. 飛行小隊(4架)
  8. 飛行分隊(2架,分隊長機、僚機)

飛行分科

[编辑]

以飛行战队为中心,陸軍航空部隊的各飛行部隊按以下飛行分科(分科)决定相对装備的機種。

轻型轰炸机より近接航空支援(「地上攻撃機」)に比重を置いている

上級部隊

[编辑]

飛行团

[编辑]

飛行师团

[编辑]

このほか、隷下に教育飞行团などをもつ飞行师团に準ずる教育部隊として、航空师团(KD)や教育飞行师团(KED)も編成されている。

战斗飞行集团

[编辑]
  • 第20战斗飞行集团(20FC)
  • 第30战斗飞行集团(30FC)

航空軍

[编辑]

航空总军

[编辑]
  • 航空总軍(FSA) - 北東方面を除く日本本土、朝鮮

独立飛行中隊・独立飛行隊

[编辑]

独立飛行中隊

[编辑]

独立飛行中隊Fcs、独飛中隊・独飛中)

独立飛行隊

[编辑]

部隊标志

[编辑]
その部隊マークから「稲妻部隊・稲妻战隊」と謳われた飛行第11战隊九七战乙(キ27乙)。マークは中隊色で色分けされている

中隊色

[编辑]
飛行第50战隊第2中隊所属の一式战「隼」二型(キ43-II)。部隊マーク(「電光」)・スピナー・カウリング先端を中隊色の「黄色」で描く(1943年)。垂直尾翼の「考」の文字は操縦者が考案・記入した機体愛称

種類

[编辑]
隊号「81」を瀟洒にアレンジ・図案化した飛行第81战隊一〇〇式司偵「新司偵」三型甲(キ46-III甲)

战争期间飞机装备

[编辑]

战斗机

[编辑]

轰炸机

[编辑]

对地攻击机

[编辑]

侦察机

[编辑]

运输机

[编辑]

教练机

[编辑]

圖片

[编辑]

参见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来源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