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東頭角(學甲)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12月8日由Talimu0518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11月20日由Tisscherry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東頭角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是舊時學甲十三庄中洲庄內的聚落角頭頭之一,其境內角頭廟為慈福宮,屬於學甲慈濟宮八個選舉區中的西部郊區,目前行政區規畫為學甲區光華里,聚落中以邱姓為大姓。[1][2]
地理位置與交通
[编辑]聚落位置在中洲庄頭東邊,惟中洲庄地區因後來不斷有居民移入,故行政所屬區域常變更,因而目前的東頭角聚落位置較不明顯,目前聚落範圍大抵在南174號道路7K前後。[3]
南市174號線道路在經過了二重港的竹圍仔之後,便進入了學甲地區的境內,聚落於174號道路的6K+900M處,而由道路由西往東將整個地域分成3大生活地區,即:中洲、學甲、山寮等3個生活地區,東頭角則位於其中的中洲地區。[3]
聚落脈絡
[编辑]初期的東頭角為邱姓的先祖所開墾,因聚落位置在中洲庄頭的最東邊,因而此聚落又稱之為東頭邱。[4]臺灣光復初期曾設村名為東和村,之後因1968年學甲升格為鎮故此地又改為東和里,原屬於民吉里為中洲四里之一,位於中洲庄頭東邊,惟1982年時在現代行政區的歸屬畫分則又併入光華里,因此東頭角為光華里最南邊的傳統聚落,但同時東頭角是一個歷史性的傳統聚落。至於光華里,舊時俗稱為過港仔,其原因為此里隔著一大排水溝,此地形猶如一個小港仔且又與中洲部落相連繫,兩地間需靠渡河予以相通,故而此地又稱為過港仔。之後因在臺灣光復後本地第一任的里長,其家族經營一個劇團名稱為光華興歌劇團,故而過港仔便依此又改名為光華,對應現代化的行政區分自然也稱為光華里。[5][1][6]
在傳統聚落未消失前,部分東頭角邱姓族人移墾於北門區的蘆竹溝,逐漸形成一個血緣性組織,並組成的宗族團體或祭祀公業,這些單位也就為該地主要的血緣團體,祭祀公業在庄頭中的功能同時也是重要的一個家族性團體,基於此因素東頭角的邱仔角名稱也就形成。[7]
宗教
[编辑]慈福宮為東頭角聚落的角頭廟,又稱為姓邱仔廟或者姓邱廟,主祀有李府千歲、池府千歲與文衡帝君(關聖帝君)等神祇,歲時以李府千歲聖誕為主要祭典,另陪祀神祇有註生娘娘、文殊菩薩、山西夫子、猛虎大將、福德正神、吳府千歲等。[8][3][5][2] 慈福宮初於日昭和10年(1935年)創建公厝,之後又於1935年由庄民邱三財、邱章、邱朝成、邱文桃等發動重修,並訂立廟名為慈福宮,今日南方式樣的廟宇形式為1968年時所重建。此外,廟宇北側為南臺灣第一團高蹺陣所在地,是邱土側、邱文中兩兄弟創團於1954年前後,此團也是臺南地區成立最早的高蹺陣,原屬於慈福宮參加學甲上白礁的專屬陣頭,後來因應聘各地表演逐漸增多而成為職業陣頭,目前亦獲得文化部列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9][10][11][12][13]
宗祠
[编辑]中洲陳姓的「陳桂記大宗祠」坐落於東頭角聚落的庄頭東邊,因宗祠的四周皆為空曠的田地,故而成為了當地最醒目的建築地標。宗祠建於1961年,祠內供奉著學甲開臺始祖陳一貴,以及其祂陳氏歷代先祖的神主牌位,同時其內也奉祀著開漳聖王(陳元光),宗祠於1996年時曾經過增建祠前牌樓,及至2000年時又再次進行擴建並將原有的建築物重新做整修。[4]中洲地區的陳姓家族其產業頗大,因此宗祠最早採便採以管理長制度,起初是族人中的陳順治擔任,其次為陳河南擔任再來便是由學甲的聞人陳華宗。在管理長制度行之多屆之後,繼而又改成立董事會其首屆會長為陳哮,後又於2003年初又再次改為財團法人制度至今,族人中陳連益為首屆董事長。[3]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 ^ 2.0 2.1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 ^ 3.0 3.1 3.2 3.3 黃, 文博. 174山海戀-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 ^ 4.0 4.1 陳桂記大宗祠 官網 - 中洲陳姓開臺史. sites.google.com. [2024-11-25] (中文(中国大陆)).
- ^ 5.0 5.1 黃, 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 ^ 黃,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 ^ 戴, 文鋒 (主編).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 ^ 中洲慈福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8-29]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中洲慈福宮高蹺陣1-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4-08-29] (中文(臺灣)).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學甲上白礁暨刈香-中洲慈福宮高蹺陣3-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4-08-29] (中文(臺灣)).
- ^ Storm.mg. 中洲慈福宮李府千歲聖誕 派民俗藝陣「高蹺陣」演出絕活-風傳媒. www.storm.mg. 2016-05-31 [2024-08-29] (中文(臺灣)).
- ^ 全臺唯一的高蹺陣與竹馬陣 藝高人膽大的幕後紀實. 傳藝online. 2023-02-08 [2024-11-25] (中文(臺灣)).
- ^ 鄭永德. 中洲慈福宮李府千歲聖誕 派民俗藝陣「高蹺陣」演出絕活. 臺灣好新聞.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