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夏侯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侯惇
大將軍
夏侯惇
清朝某版《三國演義》插圖:拔矢啖睛
大將軍
國家曹魏
時代東漢末至三國時期
主君曹操曹丕
夏侯
元讓
封爵高安鄉侯
其他名號盲夏侯
出生?
逝世220年
諡號忠侯
親屬
夏侯充
夏侯楙
其他親屬夏侯嬰
夏侯廉
夏侯廙
夏侯淵
夏侯劭

夏侯惇(2世紀—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縣(今屬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的族兄。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曹操死後數月跟著去世。諡為忠侯

生平

[編輯]

馳聘沙場

[編輯]

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夏侯惇十四歲時,有人侮辱他的老師,夏侯惇便把那人殺死,由此以烈氣聞名[1]。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便已跟隨,擔任裨將。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拔矢啖睛

[編輯]

193年,曹操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荀彧鄄城。可是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曹操家在鄄城,夏侯惇輕軍往赴鄄城,適逢與呂布相會,並交戰。呂布敗退,遂入濮陽,襲得夏侯惇軍輜重。呂布遣將偽降,夏侯惇中計並被偽降的呂軍劫持,夏侯惇軍中震恐。夏侯惇的部將韓浩聲稱按照國法將不考慮人質的安全,做出要招兵襲擊劫持人質者的姿態。劫持人質者害怕,於是放棄人質投降,韓浩都把劫持者全殺光。豫州刺史郭貢率眾數萬到城下,有人說郭貢與呂布同謀,大家非常恐懼。郭貢求見荀彧,荀彧即將前往。夏侯惇怕荀彧遭害,勸說荀彧不要前往,荀彧依然前往,勸退了郭貢。曹操聽說夏侯惇被劫持這件事後,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曹操從徐州歸來,之後隨曹操征討呂布時卻被流矢射傷左目,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夏侯惇很介意這個稱呼。自從失去左眼後,夏侯惇每次照鏡看到自己盲眼都會不悅,將鏡子摔在地上。

屯田救民

[編輯]

其後復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太壽水,形成一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缺糧危機,百姓皆受益,後又任河南尹。

任陳留太守期間,舉薦當地名士衛臻擔任計吏。一次,夏侯惇讓自己妻子也出場宴會來祝福衛臻升遷,衛臻不領情,認為這是末世才有的敗俗之舉,不合正禮。夏侯惇大怒,把他抓了起來,沒過多久又把他放了。[2]

功勳苦勞

[編輯]

196年,曹操漢獻帝到許昌,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198年,曹操派夏侯惇救援劉備,為呂布軍的高順張遼所破(夏侯惇應該在此時被射瞎左眼)。

200年,曹操開始與袁紹交戰,夏侯惇率部防守敖倉,掩護大軍左側安全。

202年,夏侯惇隨著于禁李典到葉縣迎戰依附劉表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選擇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不顧李典的勸諫,同于禁率領部隊追擊劉備,使李典留守。然而遭到敵軍埋伏,幸得李典救援才能挽回戰局,劉備見救兵已至於是撤退。[3]

204年,鄴城破後,受任為伏波將軍,受權能簡單從事,不用拘於制度。與田疇為好友,曾幫曹操勸田疇再次投靠,但不成功。

205-206年,夏侯惇奉曹操命率大軍打敗并州刺史高幹及其同黨河東人衛固范先、盜賊張晟,誅殺衛固等。

207年,因前後功勞增封邑一千八百戶,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戶之高。

215年,參加討伐漢中張魯的戰事。

216-217年,曹操征孫權班師後,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朱靈等人屯兵居巢,防衛孫權,並賜予伎樂名倡。初時夏侯惇堅辭獎賞,但曹操說:「當初魏絳只憑平定西戎的功勞都能得到金銀財寶,何況是將軍立下的大功呢!」夏侯惇才接受曹操的好意。

身份凌駕

[編輯]

219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曹操建立魏公國後,曹操不少下屬擔任魏國官員,只有夏侯惇是漢朝朝廷命官,夏侯惇上書希望曹操改封他魏官。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是友臣,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在夏侯惇一再要求下,任命夏侯惇為前將軍[4]。曹操又讓夏侯惇督各軍回到壽春並前往召陵駐扎。當時孫權上書勸曹操稱帝,夏侯惇也表示曹操應該順應民意取代漢朝,但曹操表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5]

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三月已卯日(4月23日)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四月庚午日(6月13日)夏侯惇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諡夏侯惇為忠侯,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曹魏朝廷認為夏侯惇為元勛,將夏侯惇的子孫全部封侯。

青龍元年五月壬申日(233年6月7日),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家庭

[編輯]

族弟

[編輯]
  • 夏侯淵,曹操麾下大將,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於定軍山之戰戰死,追諡愍侯。

[編輯]

[編輯]
  • 夏侯充,夏侯惇之子,嗣高安鄉侯。
  • 夏侯楙,夏侯惇次子,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為妻,與曹丕甚有交情,任安西將軍
  • 夏侯惇還有七子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其中兩人的表字為子臧與子江)。

[編輯]
  • 夏侯廙,夏侯充之子,繼嗣高安鄉侯。
  • 夏侯惇還有二孫在他死後被封為關內侯。
  • 夏侯佐,紹嗣高安鄉侯,266年去世,無子[6]

曾孫

[編輯]
  • 夏侯劭,夏侯廙之子,繼嗣高安鄉侯。因死後無子,由堂叔夏侯佐繼嗣。

評價

[編輯]
  • 陳壽三國志》:「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咸有效勞。」「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 曹操:「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 曹丕下詔:「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 司馬炎:「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 段默:「伏波與先帝有定天下之功。」
  • 檀珪:「夏侯惇魏氏勛佐,金德初融,亦始就甄顯,方賞其孫,封樹近族。」
  • 羅貫中:「開疆展土夏侯惇,槍戟叢中敵萬軍。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氣喚雙親。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將逆賊吞。孤月獨明勘比倫,至今功跡照乾坤。」
  • 袁守定:「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氣之一道,夏侯惇為陳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艱著履新,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 王歆:「元讓當時雄將,惜乎傳記不詳,五之一而雲劫質事,顯韓浩也,五之一而雲楙。楙實庸懦之人,不意名將之子,便墮凡俗,是將門不得兩傳耶?略從粗窺,武則掃蕩醜類、綏靖地方,文則勸課農桑、並為軍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豈梁沛間真有帝王氣耶?」

民間形象

[編輯]

小說

[編輯]
周曰校插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夏侯惇吞目

明代羅貫中所撰之《三國演義》第18回寫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戰時迎戰呂布部將高順,高順敗逃,夏侯惇從後追趕,不料遭另一名敵將曹性射箭偷襲。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聲便怱忙用手拔箭,卻不慎連著眼珠子拔了出來。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睛塞進嘴巴吞嚥下去;然後又挺槍縱馬,上前殺掉曹性報回一箭之仇。

《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罵賊吉太醫下毒遭刑》中,祢衡評論曹操的將士時說:「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李典可使傳書送檄,樂進可使取狀讀招;徐晃可使屠豬殺狗,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槽;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酒桶,肉囊,飯袋耳。」完體將軍是禰衡對夏侯惇的譏笑,身體完整的將軍。意為僅能保全自己的軀體而已,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殘也」的學說,夏侯惇失去一隻眼睛,就不算「完體」,後代指平庸無能的人。

雖然《三國演義》書內多有杜撰創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一事理應純屬虛構。但是由於這段情節精密緊湊,不單止直接描繪出夏侯惇的勇猛無懼,更側面映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的傳統孔儒觀念,因此一直深受說書人或普遍讀者的喜愛,久而久之即成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由是更加強民間認為夏侯惇剛烈強悍的印象

戲劇

[編輯]

中國傳統戲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藍色為主,做成三塊瓦臉,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紅條,代表其左目受傷。

電玩遊戲

[編輯]

影視形象

[編輯]

動漫作品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09》,出自陳壽三國志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三國志·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2. ^ 三國志·魏書·衛臻傳》:夏侯惇為陳留太守,舉臻計吏,命婦出宴,臻以為「末世之俗,非禮之正」。惇怒,執臻,既而赦之。(這裡的命婦不是「命令婦女」的意思,而是「侯爵夫人」的意思)
  3. ^ 《三國志·魏書·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里,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4. ^ 《三國志》卷9:二十四年,太祖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註引王沈《魏書》: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爲前將軍。
  5. ^ 《三國志》卷1註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謂王曰:「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6. ^ 《晉陽秋》曰:泰始二年,高安鄉侯夏侯佐卒,惇之孫也,嗣絕。詔曰:「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紹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