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有限承認國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至少有一個或以上聯合國會員不承認的聯合國會員國
  至少有一個或以上聯合國會員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
  僅受到非聯合國會員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

有限承認國家是指世界上許多已經宣布自身是主權國家獨立政治實體,正尋求國際社會將其作為法律上主權國家予以外交承認,但卻並未因此得到普遍承認。這些實體通常在事實上擁有其領土的控制權。過去已經存在很多這樣的實體。國際上有兩種傳統理論可以在法律上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的標準。根據宣告說的理論,只要一個政體符合下列條件則構成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

  1. 固定的領土
  2. 永久的居民
  3. 政府
  4. 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能力

根據宣告說的理論,一個實體的國家地位獨立於其他主權國家對其承認。而構成說則認為一個實體成為一個國際法人必須得到已是國際社會成員的其他主權國的承認[1][2]

準國家經常引用這兩種學說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使它們的建國主張合法化。例如:有些國家符合宣告說的標準(在事實上對其聲稱的領土、政府及永久居民擁有全部或部分的控制權),但其國家地位並未得到其他主權國家的承認。不被承認的原因通常是這些實體所聲稱的領土往往是其他主權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其他的案例還有兩個或多個得到部分主權國家承認的國家對同一領土提出相同的主張,而它們在實際上各自占有了一部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等。在有限承認國家中,只有少數會引用構成說來使其建國主張合法化。

在許多情況下,國際上不受承認並存在爭議的實體的領土上往往存在外國軍事勢力的影響,這使得該實體在其國際地位的描述上存在問題。國際社會可以以此認為外國軍事勢力的侵入性太強而導致該實體淪為傀儡政權,外國在實際上擁有主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期間,由大日本帝國領導的滿洲國及由納粹德國建立的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就是相應的歷史案例。在1996年的「洛爾茲多訴土耳其案英語Loizidou v. Turkey」中,歐洲人權法院裁定土耳其北賽普勒斯行使了主權。

也有一些實體並沒有控制任何實際上的領土,或者明確不符合宣告說中的建國標準,但卻在法律上得到了至少1個國家的承認為主權實體。從歷史上看,1870年至1929年期間的聖座蘇聯占領時期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屬於這樣的案例。而馬爾他騎士團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目前仍然處於這樣的狀態。而那些無法控制其領土且未被承認的實體可以參看現存流亡政府列表

收錄標準

[編輯]

收錄進本列表的政治統一體英語Polity必須擁有主權,且至少一個或以上的聯合國會員不承認該政體,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符合宣告說的建國標準。
  2. 得到至少一個其他國家的承認
  3. 擁有人口領土政府邦交國家象徵

背景情況

[編輯]
身著索馬利蘭國旗色服裝的索馬利蘭婦女們

目前聯合國擁有193個會員國,而梵蒂岡巴勒斯坦國則擁有觀察員國地位[3]。但是仍然有一些聯合國成員國的國家也被列入本列表,這是由於這些國家因為領土或其他衝突而未得到其他另外一些國家的承認。

部分政治實體與未承認其主權國家地位的國家保持著一些非正式的關係。例如中華民國通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一些國家可以提供定期的領事服務,而儘管它們之間並無正式的外交關係[4]。除此之外,科索沃[5]北賽普勒斯[6]南奧塞提亞[7]阿布哈茲[8]聶斯特河沿岸[9]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10]索馬利蘭[11]巴勒斯坦自治政府[12]等政治實體也通過正式的外交使團或特別代表團及非正式使團與外國保持聯繫。

相關政體

[編輯]

非聯合國會員國,被至少一個或以上非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編輯]
承認該政權的其它政權數量 國名 備註 地圖
聯合國會員國 總數 全稱 通稱
0 2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聶斯特河沿岸
爭執時期:1990年至今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目前只獲得南奧塞提亞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2個非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
圖中綠色為承認聶斯特河沿岸的國家

國旗

國徽

非聯合國會員國,被至少一個或以上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編輯]
承認該政權的其它政權數量 國名 備註 地圖
聯合國會員國 總數 全稱 通稱
1 1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北賽普勒斯
爭執時期:1983年至今

北賽普勒斯位於賽普勒斯島北部,這個主要是由賽普勒斯島上的土耳其族建立的政權控制了島上北邊約1/3面積的領土。北賽普勒斯於1983年時宣布脫離賽普勒斯獨立建國,目前只獲得土耳其共和國的外交承認[13]


國旗

國徽
1 2
索馬利蘭共和國
索馬利蘭
爭執時期:1991年至今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索馬利蘭是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的一個聯邦成員州,索馬利蘭共和國至今僅得到中華民國[14][15][16]衣索比亞[17][18]事實上的承認。衣、索二國境內均設有對方的領事機構[19][20],而衣索比亞作為內陸國家通過索馬利蘭的海岸線發展海上貿易關係(參見索馬利蘭外交)。

此外,英國[21][22]比利時[22]加納[22]南非[22]瑞典[22]吉布地[23]等國也與索馬利蘭有政治上的交往。2007年1月17日,歐盟派出一個外交事務代表團前往索馬利蘭商討未來合作事宜。[24]非洲聯盟也曾派出一位外交部長前往索馬利蘭討論國際承認的前景。[25]


國旗

國徽
5 7
阿布哈茲共和國
阿布哈茲
爭執時期:1992年至今
阿布哈茲位於黑海高加索山脈之間,喬治亞的西北部,原為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2年7月阿布哈茲宣布獨立,喬治亞軍隊於同年8月進入阿布哈茲,但在1993年9月被擊敗。1994年6月停火之後,阿布哈茲一直在喬治亞的有效管轄範圍之外。喬治亞並不承認阿布哈茲為獨立國家,根據喬治亞的外交政策,任何國家如與喬治亞建交,便不能同時與阿布哈茲建交。雖然它已聲稱並實際獨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羅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諾魯敘利亞以及非聯合國會員國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南奧塞提亞共和國的正式承認。
圖中綠色為承認阿布哈茲共和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5 8
南奧塞提亞共和國
南奧塞提亞
爭執時期:1991年至今
南奧塞提亞共和國位於喬治亞北部,原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約有10萬人口。自喬治亞內戰以來,南奧塞提亞一直要求獲准加入俄羅斯,並與相鄰的俄羅斯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合併。1992年1月,南奧塞提亞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並與北奧塞提亞合併,結果引發武裝衝突。喬治亞並不承認南奧塞提亞為獨立國家,根據喬治亞的外交政策,任何國家如與喬治亞建交,便不能同時與南奧塞提亞建交。雖然它已聲稱獨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羅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諾魯敘利亞以及非聯合國會員國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26]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的正式承認。
圖中綠色為承認南奧塞提亞共和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11 13
中華民國
臺灣[註 1]
爭執時期:1949年至今

聯合國憲章》所明載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曾經是聯合國「中國」的代表。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繼承清朝統治中國版圖,因民初軍閥割據混戰不休,政局紛亂動盪,除外還有外敵日本入侵,戰亂頻仍達30餘年。1940年代後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於1949年將中華民國政府機構遷往臺灣,實際控制地區僅餘台灣島及部分東南沿海省份島嶼。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其實際統治範圍幾乎僅餘臺澎金馬地區至今。

中華民國政權遷往臺灣初期,仍繼續擁有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以美國為首的大部份資本主義陣營國家,均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但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世界各國陸續改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代表。1971年,依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同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得國際上普遍承認,並逐步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組織中的席位,大多數國家也紛紛與中華民國斷交。

基於雙方各自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互不承認主權,其他國家亦無法同時與兩方建交。截至2024年1月,現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有12個[27],包括11個聯合國會員國、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梵蒂岡),並和1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索馬利蘭)建立了官方關係,但並未正式建交[14][15][16]

目前中華民國多以「中華臺北」名義參與體育事務,以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名義在無邦交國設立實質大使館或領事館,與世界大部份國家保持非正式官方外交關係(請參閱:臺海現狀台灣問題中華民國外交)。

File:Republic_of_China_(Taiwan)_on_the_globe.svg
圖中深綠色為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36 36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西撒哈拉
爭執時期:1976年至今
非洲聯盟成員國)西撒哈拉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西濱大西洋,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相鄰,人口約26萬,面積266000平方公里。原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6年西班牙撤軍後爆發西撒哈拉戰爭。目前僅統治沿邊境極小部分領土,即摩洛哥2至6號隔離沙牆以東以南的狹小的沙漠地區,其餘大部分為摩洛哥王國所控制。截至2020年3月,有84個聯合國會員國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但其中有43個「凍結」或「撤回」了承認,有一個(玻利維亞)則在2021年恢復外交關係而恢復承認[28]。目前尚有41個聯合國會員國和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南奧塞提亞承認西撒哈拉。迄今摩洛哥在西撒哈拉的統治取得美國的支持[29](因川普總統任期期間,前者與以色列恢復關係而做出的外交互惠聲明)以及阿拉伯國家聯盟的非正式支持[30],而絕大多數國家實際上不支持摩洛哥對西撒哈拉主權要求,而是支持西撒哈拉自治計劃
圖中綠色為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98 101
科索沃共和國
科索沃
爭執時期:2008年至今

科索沃原是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南部的兩個自治省之一(即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現時阿爾巴尼亞族占科索沃全國總人口近95%,而且由於種族衝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尤其是與阿族不和的塞爾維亞族)在科索沃戰爭期間相繼離開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斷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科索沃特派團管轄。科索沃在歐盟及美國和阿爾巴尼亞政府的傾向支持下,於2008年2月17日自行單方面正式宣布獨立,並獲得了除西班牙、羅馬尼亞、賽普勒斯、希臘和斯洛伐克之外的所有歐盟成員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美國、中華民國等國家的承認,但塞爾維亞(該國主權和歷史因素)和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國家則拒絕承認。目前共有97個聯合國會員國和3個政治實體(中華民國庫克群島紐埃)承認科索沃的主權地位,部分國家亦與科索沃建立外交關係。另有15個聯合國會員國曾經承認科索沃,現已撤銷承認,並其中有9個聯合國會員國在撤銷承認的同時與科索沃斷交。

圖中綠色為承認科索沃共和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145 147
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
爭執時期:1988年至今

(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在古羅馬前期以猶太人住民居多,後至中世紀英國殖民地時期發展成以阿拉伯人居住為主。19世紀末,「猶太復國運動」在錫安主義支持者的推動下展開,大批猶太人陸續續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後於1948年5月建立以色列國。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宣布成立。至今該實體已被大部分阿拉伯穆斯林國家,以及大部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的世俗國家所承認。但英國加拿大丹麥芬蘭葡萄牙等十幾個北約成員國,緬甸日本韓國新加坡四個亞洲國家,喀麥隆厄立垂亞兩個非洲國家,墨西哥巴拿馬兩個拉丁美洲國家,以及除萬那杜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外的所有大洋洲國家均未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1974年11月22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席位稱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88年12月15日,席位改以「巴勒斯坦」稱呼。2012年11月29日,根據聯合國大會第67/19號決議,巴勒斯坦正式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 截止2024年7月,有145個聯合國會員國、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梵蒂岡)和1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西撒哈拉)承認巴勒斯坦。

圖中綠色為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聯合國會員國,未被部分聯合國會員國承認

[編輯]
承認該政權的其它政權數量 國名 備註 地圖
聯合國會員國 總數 全稱 通稱
164 170
以色列國
以色列
爭執時期:1948年至今
以色列國尚未與29個聯合國會員國建交。這29國大多是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國家,以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古巴(1973年斷交並撤銷外交承認)、委內瑞拉(2009年起中止外交關係)、玻利維亞貝里斯哥倫比亞土耳其,後四國因以色列—哈馬斯戰爭斷交。部份國家更拒絕有以色列簽證或出入境章的各國護照持有者入境。同時以色列政府亦禁止國民前往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葉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敵對國家」。
藍色為以色列邦交國。

國旗

國徽
180 184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
爭執時期:1949年至今
1949年因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國民黨失利並將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中國共產黨在取得大陸的大部分疆域的情況下,宣佈在大陸建政,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於中華民國,1971年後國際上普遍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政府,並根據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取代於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之中國席位,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現有183個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包括180個聯合國會員國、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和2個主權實體(庫克群島紐埃)。但目前仍然有巴拉圭瓜地馬拉等11個聯合國會員國梵蒂岡(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只承認中華民國,認為中華民國代表其中國為合法政府,並與其建交。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雙重承認,因此這些國家目前均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不過在這些國家中,有部分國家曾經有一段時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並曾與之有過外交關係,在這些國家重新與中華民國建交後,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在這些國家唯一例外的是不丹。不丹雖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外交政策受印度「指導」,所以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此外,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科索沃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
圖中深紫色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

國旗

國徽
189 190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北韓
爭執時期:1948年至今
自1953年韓戰停戰協議簽署後,朝鮮半島沿著三八線被分裂成兩個國家。三八線以北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八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但南北韓雙方均不承認對方政權的合法性。目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164國建交,但未獲得大韓民國日本波札那愛沙尼亞梵蒂岡聯合國觀察員)、以色列烏克蘭所承認。與加拿大阿根廷哥斯大黎加等國,總共12國曾有過外交關係,但又因不同的事件(仰光爆炸事件、韓國駐阿根廷使館爆炸事件、天安號沉沒事件等)而先後斷交。烏克蘭在2022年7月與之斷交後撤銷外交承認。

國旗

國徽
191 192
賽普勒斯共和國
賽普勒斯
爭執時期:1974年至今
賽普勒斯共和國未獲得土耳其共和國的承認。參見賽普勒斯問題

國旗

國徽
191 192
亞美尼亞共和國
亞美尼亞
爭執時期:1988年至今亞美尼亞未獲得巴基斯坦承認並與其建交,巴基斯坦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中支持亞塞拜然[31][32]

國旗

國徽
192 193
大韓民國
韓國
爭執時期:1948年至今自1953年韓戰停戰協議簽署後,朝鮮半島沿著三八線被分裂成兩個國家。三八線以北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八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但南北韓雙方均不承認對方政權的合法性。

目前,大韓民國已與193國建交,未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敘利亞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的承認。


國旗

國徽

現存有限承認國家列表一覽表

[編輯]
名稱 爭議時長 首都 區域 主權承認 外交/建交列表 有關國家/地區 人口 面積(平方公里) 國旗 國徽 地圖 是否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馬利蘭 33年219天 哈爾格薩 東非 1 索馬利蘭外交  索馬利亞 3,500,000 137,600 索馬利蘭
 聶斯特河沿岸 34年112天 提拉斯浦 東歐 2 聶斯特河沿岸外交  摩爾多瓦 475,665 4,163 聶斯特河沿岸
 北賽普勒斯 41年38天 北尼柯西亞 西亞 1 北賽普勒斯外交  賽普勒斯 313,626 3,355 北賽普勒斯
 阿布哈茲 32年153天 蘇呼米 西亞 7 阿布哈茲建交列表  喬治亞 242,862 8,660 阿布哈茲
 南奧塞提亞 33年25天 茲辛瓦利 西亞 8 南奧塞提亞建交列表  喬治亞 53,532 3,900 南奧塞提亞
 中華民國 75年83天 臺北 東亞 13[註 2]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建交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603,121 36,197 中華民國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48年300天 提法里提 北非 36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外交
西撒哈拉建交列表
 摩洛哥 638,760 266,000 西撒哈拉
 科索沃 16年310天 普里斯提納 南歐 100 科索沃外交
科索沃建交列表
 塞爾維亞 1,859,203 10,908 科索沃
 巴勒斯坦 36年38天 拉姆安拉 西亞 147 巴勒斯坦建交列表  以色列 4,550,368 6,220 巴勒斯坦國 否(為觀察員國)
 以色列 76年223天 耶路撒冷 西亞 164 以色列外交  巴勒斯坦 8,424,400 22,145 以色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 75年83天 北京 東亞 18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列表
 中華民國 1,425,618,738 9,634,057 中國
 賽普勒斯 64年129天 尼柯西亞 西亞 192 賽普勒斯外交  北賽普勒斯 890,274 5,296 賽普勒斯
 亞美尼亞 33年93天 葉里溫 西亞 192 亞美尼亞建交列表  亞塞拜然
[註 3]
2,976,600 29,800 亞美尼亞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76年105天 平壤 東亞 188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交
北韓建交列表
 大韓民國 25,290,000 120,538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76年130天 首爾 東亞 193 韓國外交
韓國建交列表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51,446,201 99,600 大韓民國

排除的實體

[編輯]
聯合國專門機構成員國未得到至少一個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
國家 宣布獨立時間 地位 主權爭議 備註
 庫克群島 1965年 庫克群島於1965年成為紐西蘭的自由聯合國。儘管庫克群島是完全自治的,並在國際法上表現為主權國家,但它們的憲法地位與完全獨立國家不同,因為所有庫克群島國民都是紐西蘭公民,該國的國家元首是紐西蘭君主[33][34][35] 截至2015年,庫克群島已與4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36] 而截至2024年5月,這一數字至少為63個聯合國成員國,以及羅馬教廷科索沃紐埃歐盟。一些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例如美國)已承認庫克群島為完全主權國家,而一些國家(例如法國)則尚未承認。[37][38]庫克群島是九個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成員,聯合國目前將庫克群島歸類為「非會員國」,這一類別僅針對庫克群島和紐埃。[39][40][41][42] 與紐西蘭有自由聯合關係,接受紐西蘭的援助,被某些人認為沒有主權。 庫克群島外交
聯繫國
 紐埃 1974年 紐埃於1974年經過憲法公投後成為紐西蘭的自由聯合國。儘管紐埃是完全自治的,並在國際法中表現為主權國家,但考慮到所有紐埃國民都是紐西蘭公民,該國的國家元首是紐西蘭君主,其憲法地位與完全獨立國家不同。[43][34] 截至2023年4月,紐埃已與至少26個聯合國成員國以及庫克群島和歐盟建立了外交關係。紐埃是八個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成員,聯合國目前將紐埃歸類為「非成員國」,這一類別僅適用於紐埃和庫克群島。[39][40][41][42] 與紐西蘭有自由聯合關係,接受紐西蘭的援助,被某些人認為沒有主權。 紐埃外交
聯繫國
被至少一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認為主權的政治實體
政治實體 宣布成立時間 地位 主權爭議 其他備註
 馬爾他騎士團 1113年 馬爾他騎士團(SMOM)被視為主權非國家實體,因為它既不是獨立主權國家,也不擁有任何實質領土。[44][45][46][47][48]1113年,馬爾他騎士團首次被教皇帕斯卡二世承認為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法主權主體,它已與113個聯合國成員國建立了全面外交關係,同時還與歐盟梵蒂岡城國保持著外交關係。[49]此外,它還以聯合國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國。聖馬利諾等一些國家承認馬爾他騎士團為主權國家,而不是國際法主權主體。[50][51][52] 1974 年 6 月 6 日,義大利最高上訴法院裁定,「馬爾他騎士團構成一個主權國際主體,在各方面與義大利作為外國有平等且正常的外交關係,即使該政權沒有領土」。[53] 義大利還承認,除了治外法權之外,馬爾他騎士團在其義大利總部的馬爾他宮擁有主權,義大利和 SMOM 的主權獨特地共存而不重疊。[48] 馬爾他騎士團建交列表

備註:

  • 一些地方實體和地區實際上是獨立國家,中央政府對其領土很少或根本沒有控制。然而,這些實體並未明確聲稱自己是獨立國家,因此不包括在內。例如,索馬利亞邦特蘭巴勒斯坦加薩地帶、伊拉克庫德斯坦地區敘利亞羅賈瓦緬甸佤邦果敢[54][55][56][57][58]
  • 叛亂組織已宣布獨立並對領土施加一定控制,但據可靠消息來源稱,這些組織並未達到國際法規定的主權國家的門檻。例如伊斯蘭國安巴佐尼亞胡塞運動南方運動
  • 那些正在經歷當前內戰和其他存在政府繼任問題的局勢的地區,無論暫時是否符合納入標準(例如,通過獲得國家或合法政府的認可),衝突仍處於活躍階段,局勢發展快,變化中尚未出現相對穩定的准狀態。
  • 當前的民族統一運動和流亡政府不滿足納入標準,因為其不滿足聲明性理論,或未被任何其他國家承認為國家或合法政府。
  • 被視為微國家的實體不包括在內,即使它們被另一個微國家認可。儘管微型國家通常聲稱擁有主權和獨立,但微型國家是否真正控制其聲稱的領土常常存在爭議。因此,微型國家通常不被認為具有地緣政治相關性。
  • 與世隔絕的人,他們要麼生活在不能被定義為國家的社會中,要麼其地位尚不明確。
  • 一些國家與新的聯合國成員國建立關係的速度可能很慢,因此儘管沒有爭議,有時甚至是良好的關係,也沒有明確承認它們。這些被排除在列表之外。例如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59][60]
  • 聯繫邦,如庫克群島紐埃,雖與許多國家保持著外交關係,同時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成員國之一,但一些國家不認可其為完全主權國家[61][62]
  • 主權非國家實體,如馬爾他騎士團,因為其既不主張國家地位,也不主張領土[63]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在1971年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通過之前,國際上通稱/簡稱「中國」,另稱「自由中國」。
  2. ^ 11個為聯合國會員國, 聖座 梵蒂岡)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另包括索馬利蘭。
  3. ^ 因此而僅未獲得 巴基斯坦外交上的承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omas D. Grant. The Recognition of States: Law and Practice in Debate and Evolut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2020-10-03]. ISBN 9780275963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2. ^ Hersch Lauterpacht.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64 [2020-10-03]. ISBN 97811076094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3. ^ 非会员国. 聯合國.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4. ^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網站連結.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7). 
  5. ^ 科索沃外交部. Foreign Missions in Kosovo. 科索沃政府.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6. ^ Trnc Representative Offices Abroad. 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 (TRNC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1-07-28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7. ^ South Ossetia in th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Ossetia. [202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9). 
  8. ^ Abkhazia in th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Abkhazia.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9. ^ Информация.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ПМР.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10. ^ Pagina nueva 1.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2011-07-06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11. ^ The Contacts And Addresses Of The Somaliland Representative Offices Around The World. The Republic of Somaliland Government. 2018-08-23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12. ^ Embassies of Palestine. Embassies of Palestine. [202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6). 
  13. ^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Europe Review 2003/04: The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port. Kogan Page Publishers. 2003-11-01: 79 [2016-09-03]. ISBN 978-0-7494-406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The Turkish Cypriot-dominated north is the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 which elects its own government and is recognised only by Turkey. 
  14. ^ 14.0 14.1 索馬利蘭共和國 Republic of Somaliland.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5. ^ 15.0 15.1 我國宣布將與索馬利蘭共和國互設代表處.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16. ^ 16.0 16.1 吳釗燮宣布 台灣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 中央社.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17. ^ Kheyr. Somaliland and Ethiopia: Recognition for Sea Access. Somali News in English | The Somali Digest. 2024-01-01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2) (美國英語). 
  18. ^ Endeshaw, Dawit; Sheikh, Abdi. Ethiopia signs pact to use Somaliland's Red Sea port. Reuters. 2024-01-01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0). 
  19. ^ Ker-Lindsay, James. The Foreign Policy of Counter Secession: Preventing the Recognition of Contes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53 [201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there are three other territories that have unilaterally declared independence and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having met the Montevideo criteria for statehood but have not been recognized by any states: Transnistria, Nagorny Karabakh, and Somaliland. 
  20. ^ BBC Country Profiles: Regions and territories: Somalila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009-09-14.
  21. ^ 索馬利蘭. 英國國會.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索馬利蘭接近获得埃塞俄比亚承认. afrol News. [2007-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2). 
  23. ^ 索馬利蘭和吉布提陷入痛苦的港口之争. afrol News. [2007-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2). 
  24. ^ EU金援索馬利蘭的破冰之旅. 全球政策論壇.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2-23). 
  25. ^ AU supports Somali split. 郵報和衛報在線. [200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26. ^ Lomsadze, Giorgi. Semi-Recognized Western Sahara to Recognize South Ossetia. Eurasianet. 2010-09-29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27.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4). 
  28. ^ MINISTERIO DE RELACIONES EXTERIORES. El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 fortalece relaciones diplomáticas con la República Árabe Saharaui Democrática. 2021-09-16 [2022-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1) (西班牙語). 
  29. ^ Proclamation on Recognizing The Sovereignty Of The Kingdom Of Morocco Over The Western Sahara. whitehouse.gov. 10 December 2020 [13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透過National Archives. 
  30. ^ Morocco king rejects independence for Western Sahara. Arab News. 7 November 2017 [2022-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31. ^ Nilufer Bakhtiyar: "For Azerbaijan Pakistan does not recognize Armenia as a country". Today.Az. 13 SEPTEMBER 2006 [202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3). 
  32. ^ Pakistan rules out diplomatic ties with Armenia until liberation of Azerbaijani lands. AzerNews.az. 2015-03-29 [2021-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英語). 
  33. ^ About Cook Islands.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11 February 2021 [21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April 2023). 
  34. ^ 34.0 34.1 Home Page – Pacific Islands Report. pidp.eastwestcenter.org. [30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October 2015). 
  35. ^ Smith, Stephen Eliot. Uncharted Waters: Has the Cook Islands become Eligible for Memb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PDF).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Law: 169–215. [30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6 June 2021). 
  36. ^ Cook Islands' application for membership (PDF). intaff.gov.ck. 13 November 2019 [21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3 November 2019). 
  37. ^ U.S confirms recognition of the Cook Islands as a sovereign state. PINA. 30 September 2022 [21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April 2023). 
  38. ^ Cook Islands. La France en Nouvelle Zélande. 21 December 2018 [21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pril 2023). 
  39. ^ 39.0 39.1 United Nations – The World Today. United Nations. 1 September 2019 [21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3 December 2022). 
  40. ^ 40.0 40.1 UN: "data for 197 countries: all 193 member states, two observer states (the Holy See and Palestine) and two non-member states (Cook Islands and Niue)" (PDF). United Nations. [30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6 November 2022). 
  41. ^ 41.0 41.1 Mulcey, Marine. A World Tour of the States not recognized by the UN. 由Perrier, Lucie翻譯. [5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6 December 2022). 
  42. ^ 42.0 42.1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United Nations. [30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June 2020). 
  43. ^ Affairs,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Foreign. Niue.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7 November 2022 [21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pril 2023). 
  44. ^ La Orden de Malta y su Naturaleza Jurídica. Venezuela Analitica. 1 May 1999 [1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 August 2015).  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Order of Malta, within the limit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its actual position as a subject deprived of territory, i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 sovereign entity on par with the States, and the Prince Grand Master is comparab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Heads of State."
  45. ^ Permanent Observer Mission of the Order of Malta to the United Nations in New York "The admission of Order of Malta to the United Nations also further solidified its legally recognized sovereignty ..."
  46. ^ Shaw, Malcolm Nathan International Law Fif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2473-7 p. 218 Searchable tex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3 April 2023., "The Italian Court of Cassation in 1935 recognised 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of the Order, noting that 'the modern theory of the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cognises a number of collective units whose composition is independent of the nationality of their constituent members and whose scope transcends by virtue of their universal character the territorial confines of any single state.' (Nanni v. Pace and the Sovereign Order of Malta 8 AD, p. 2.)"
  47. ^ Reconócese a la Soberana Orden Militar de Malta como Entidad Internacionál Independiente. Boletín Oficiál de la República Argentina, Año LIX, Número 16.92 (Buenos Aires). 19 June 1951: 1 [11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March 2016).  "The Senate and Chamber of Deputies of Argentina, in Congress assembled, enact as LAW: Article 1 – The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 is hereby recognized as an 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entity."
  48. ^ 48.0 48.1 Arocha, Magaly. La Orden de Malta y su Naturaleza Jurídica (The Order of Malta and Its Legal Nature). Caracas, Distrito Capital, Venezuela: Analítica.com. May 1999 [1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 August 2015).  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clear territorial separation of sovereign areas that exists between the Italian State and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does not exist between the Order of Malta and the Italian State, but neither can it be said that the treatment given to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Order (Aventine, Via Condotti) is, simply, that reserved for the headquarters of diplomatic missions accredited to the Italian State. In fact,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Order have diplomatic extraterritoriality (authoritarian acts of any kind – executive, acts of inspection, judicial – cannot take place inside), but in addition, the Italian State recognizes the exercise, in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prerogatives of sovereignty. This means that Italian sovereignty and Maltese sovereignty coexist without overlapping, because the Order exercises sovereign functions in a wider area than occurs in the diplomatic missions of the States for, although [those diplomatic missions] enjoy extraterritoriality, the guarantees deriving from the privilege of immunity are constrained to a purely administrative area; the Order, instead, makes use of extraterritoriality to meet the very acts of sovereign self-determination that are the same as the States (legislative,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financial acts)."
  49. ^ Bilateral relations. Sovereign Order of Malta. 5 April 2023 [22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June 2017). 
  50. ^ Cansacchi, Giorgio. Il diritto di legazione attivo e passivo dell'Ordine de Malta. 1940: 65. 
  51. ^ Astraudo, A. Saint-marin et l'Ordre de Malta. La Revue Diplomatique. 1935, 7. 
  52. ^ Cox, Noel S.B., The Continuing Question of Sovereignty and the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Jerusalem, of Rhodes and of Malta (June 2008).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1140462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3 April 2023.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1140462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3 April 2023.
  53. ^ Corte Suprema di Cassazione; Sezioni unite civili; sentenza 6 giugno 1974, n. 1653 (PDF). Il Foro Italiano. June 1975, 98 (6): 1471/1472–1475/1476 [10 April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2 May 2022). 
  54. ^ Varming, Kirstine Strøh. Puntland: Territoriality, Identity and Taxation. 2017 [202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8). 
  55. ^ Jüde, Johannes. Contesting borders? The formation of Iraqi Kurdistan's de facto state.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7-07, 93 (4). ISSN 0020-5850. doi:10.1093/ia/iix125. 
  56. ^ AfricaNews. Somalia: Puntland state dissociates itself from Mogadishu. Africanews. 2023-01-11CET18:30:54+01:00 [202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8) (英語). 
  57. ^ Hond, Mireille Court & Chris Den. Experiment in self-rule in Rojava. Le Monde diplomatique. 2017-09-01 [202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8) (英語). 
  58. ^ Protected by China, Wa Is Now a de Facto Independent State. web.archive.org. 2022-11-29 [202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59.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 Date of Recognition and Establishment od Diplomatic Relations. web.archive.org. 2022-09-28 [202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60.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of Montenegro | Dates of Recogni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 Bilateral. web.archive.org. 2013-05-17 [202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7. 
  61. ^ Cook Islands - La France en Nouvelle Zélande. [202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7). 
  62. ^ Le Journal International - Archives. [202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63. ^ La Orden de Malta y su Naturaleza Jurídica - Analitica.com. [202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1).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