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命名常規/存檔7
本頁是以往討論的存檔。請勿編輯本頁。若您想發起新討論或重啟現有討論,請在當前討論頁進行。 |
從即將刪除的「Wikipedia:命名常規 (中文)」合併段落
請求共識:把將要刪除的「Wikipedia:命名常規 (中文)」「政治中立觀點」段落作適當修改後合併至此
政治中立觀點在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及西藏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帶貶義的「中共政府」。 同樣地,如果「中華民國」一詞是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的政府。 另一個較為敏感的重點:維基百科把中華民國視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相同,意即雙方是對等而不互相隸屬的政治實體;但為保持中立,對於此二者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二個國家,維基百科的立場是保持沉默,這一點也請各位在撰寫條目時能稍加留意。 當要敍述政府,或與國家有關項目,應以官方國家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較為適合。例如,「胡錦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比「胡錦濤是中國國家主席」較為合適。同樣地,「只有中華民國公民方可參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比「只有台灣公民方可參與台灣總統選舉」較為合適。 台灣不應被敍述為一個獨立國家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應只被視為中華民國一部份。當需要提及台灣政治實況時,理應加上註釋有關台灣的複雜情況。所以,「台灣」一詞應該只用作提及本島或中華民國台灣省。進一步來說,由於「台灣省」一詞可能含侮辱性,所以應該只在特別地提及其省份本身時才被使用。(例如「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台灣省長」)。但是我們可以在與政府、法律、政治無關的條目內容中,以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按慣例,維基百科不會贊成或反對以下兩個議題: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稱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2.中華民國憲法宣稱固有疆域包括中國大陸及蒙古。就如同前面我們所說,維基對於海峽兩岸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二個國家所選擇的立場是保持沉默。 對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上,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應該使用其大會正式名稱。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應該使用「中華台北」隊,用以代替「台灣隊」,「中華隊」或「中華民國隊」。 當需要用以和台灣作非政治性用途對比時,應使用「中國大陸」一詞。香港及澳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範圍內,但通常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份。 |
若沒有反對,我將於日內進行合併。--Nthgd 2009年2月24日 (二) 12:06 (UTC)
是否統一唱片專輯與一般事物同名時的命名規則?
在Category:流行音樂專輯中有許多唱片跟一般事物同名,通常會取名為OK (專輯)、依靠 (專輯),但是也有命名為人生海海 (五月天專輯)、Smile (張學友)、尋寶 (音樂專輯)的。是否要統一成XXX (專輯)的命名規則較好呢?--Morrigan (留言) 2009年2月8日 (日) 21:36 (UTC)
- 我很好奇人生海海這個條目本身不存在,為何要建立消歧義...—小烈 (找我?) 2009年2月10日 (二) 06:43 (UTC)
- 已經移動到人生海海,感謝閣下指出不必要的消歧義。—小周(XiaoZhou)(留言) 2009年2月10日 (二) 07:34 (UTC)
- 應該是同名條目本身存在的,或同名條目明顯應該有而沒有的用[[ABC (专辑)]],专辑名重复的在专辑两字前面加姓名,既有音乐专辑又有其他专辑的加“音乐”,歌曲与专辑同名的建立[[ABC (歌)]],并建立消歧义页。
- ?我忘記簽名了?--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2月14日 (六) 08:50 (UTC)
我想把這裡的內容提出來寫成一個獨立的指引。因為我覺得這段論述不應僅適用於命名,而應適用於維基百科的所有條目內容,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至於指引的命名,我還不能確定(Wikipedia:大中華地區的政治中立、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台灣問題和西藏問題,還是其他?),希望各位還能幫忙取/選個名字,謝謝。—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3月6日 (五) 12:26 (UTC)
- 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保持政治中立。--Gordon仔~(留訊息) 2009年3月6日 (五) 13:43 (UTC)
- 名字我沒有意見,只是提醒一下這個指引需要進行提前性的廣泛的討論,否則會爭議不斷的。—人神之間擺哈龍門陣 2009年3月6日 (五) 14:51 (UTC)
- 寫的過程中邊寫邊討論也可以。—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3月7日 (六) 18:04 (UTC)
- 名字我沒有意見,只是提醒一下這個指引需要進行提前性的廣泛的討論,否則會爭議不斷的。—人神之間擺哈龍門陣 2009年3月6日 (五) 14:51 (UTC)
- 建議進一步擴展為Wikipedia:政治中立,「大中華地區」則作為當中一個重要的章節。 -- Kevinhksouth (Talk) 2009年3月6日 (五) 15:32 (UTC)
斯拉夫與匈牙利人名的問題
如果不是User:Nthgd近日的大量移動我還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根據互助客棧方針頁面2007年4月的討論,「斯拉夫人的全名是分三節的,而不是西方人習慣的兩節」;根據匈牙利人名條目,匈牙利人姓在前,名在後(如東亞地區的人名)。因此就分別出現了兩種情況:
- 對斯拉夫人,按照現行的Wikipedia:命名常規,中文維基百科應該使用最常見的名稱還是使用全名?(作為一個參考,英文、德文等維基百科使用的是最常見的名稱(即兩節姓名),俄文維基百科則使用全名)
- 對匈牙利人,是應該按照匈牙利文原文的順序,「姓在前、名在後」(如拉斯洛·切赫(László Cseh)),還是在翻譯到中文的過程中顛倒姓名的順序,「名在前,姓在後」(如切赫·拉斯洛),而隨條目展示的匈牙利原文是否需要同時改變順序(如將László Cseh修改為Cseh László)?抑或按照中文可靠來源中的比例來確定命名(亦即最常見的名稱)?
希望能對此進行一些討論,然後至少在命名常規中能看到一點結果,從而避免以後因不明情況而出現多次移動的情況。—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3月6日 (五) 12:10 (UTC)
- 斯拉夫:在上述2007年4月的討論中已經解釋得很清楚,而沒有人反對用全名的做法。
- 匈牙利:既然這個民族姓名順序跟中文的一樣,我們還有反過來把它先名後姓的理由嗎?--Nthgd 2009年3月6日 (五) 12:26 (UTC)
- 應該遵循常用且沒有歧義的原則,使用簡單明了的條目名稱。對於斯拉夫人,一般父名通常都不會加上的,因此我支持除非有歧義,否則不加父名(甚至像列寧,只要寫列寧,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誰,沒有必要加上弗拉基米爾·伊里奇)。此外,不管哪國人名,都應該用中文常用的譯名,而不應該自創或正名—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3月6日 (五) 15:52 (UTC)
- 在沒有歧義的情形下:
- 使用最常見的名稱或者中文常用的譯名爲先
- 然後,使用全名。
自創或正名會連帶不少文化、政治的問題;我想如無必要就不在那方面打轉。Ktsquare 留言 2009年3月6日 (五) 18:49 (UTC)
- 我不懂各國的情形/習慣,但有一點想法:
[完整翻譯] 時,按照原文順序即可。至於何字是 [姓/名],讀者自行學習/判斷。否則 [中文/原文不一致] 問題應更大。 #
Philinwiki (留言) 2009年3月8日 (日) 11:05 (UTC)
請求修改外國人名譯名方針
我建議將本方針改為"使用原文, 用中文名稱重定向".
目前的提法"最常用且不和其他人混淆的中文譯名"已經表現出難於操作, 容易造成混亂的情況. 起關鍵問題在於, 對於不是很著名的人物, 很難界定"最常用". 這給檢索造成了困難. 例如, 我今天想查找 en:Edsger W. Dijkstra(已經是比較著名的人物了), 在我所處的環境中, 通用的譯名毫無疑問是"迪傑斯特拉", 我使用這個名稱卻無法找到. 最後發現在本維基上使用"艾茲格·迪科斯徹"的譯名. 相似的還有作家Andrew S. Tanenbaum, 這個人比較有名, 目前的情況是全名Andrew S. Tanenbaum和常用的Tanenbaum都不是條目也沒有建立重定向. 雖然用搜索可以找到, 但是過分依賴搜索是不可取的. 且不說會給伺服器造成負擔, 如果目標是一個小條目, 沒有給出原名就搜索不到. 目前我們過分強調中文的做法, 導致很多不著名的人物變得更難被搜索到. 這樣會導致有人會為他們的不同中文名建立不同的條目. 雖然通過到英文維基搜索中文版本的方法能夠有效避免這種情況, 但是不能要求每個人做到這一點.
關於最常用的問題, 還以Andrew S. Tanenbaum為例, 此人的譯名, 塔南鮑姆和現有的塔能鮑姆在認知度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 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的全名叫Andrew Stuart Tanenbaum. 現在的情況是使用塔能鮑姆還能通過搜索功能找到, 使用塔南鮑姆則什麼也搜索不到. 當然我們可以為塔南鮑姆建立重定向, 但是這樣一來使用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作為主條目會導致一些通常使用塔南鮑姆的人士不滿. 對於明星, 政治人物, 這種不滿可能會導致無意義的論戰. 類似的例子還有卡爾·魏爾斯特拉斯, 另一譯名外爾斯特拉斯也很常見, 但是目前使用重定向的做法導致在 google 上搜索"外爾斯特拉斯"完全無法找到本維基的頁面.
而在實際中, 對於一些專業領域內的外國人, 現在一般都直呼其名, 例如 Leslie Lamport, 按照中文翻譯成萊斯利·蘭伯特恐怕就是計算機系教授都不知道他是誰. 相似的還有D. E. Knuth, 我恰好知道他有個中文名叫高德納, 但不幸的是無論在正式的出版物還是在網絡上這個名字的認知度都遠遠低於D. E. Knuth. 以上只是計算機行業中的情況.我相信有很多領域, 都存在外國人本名的認知程度高於中文譯名, 且中文譯名不統一的情況.
現在還有一種比較嚴重的情況: 同姓或同名的外國人到了本維基中就不同了. 例如我最近檢索過所有以 Reinhard/Reinhardt/Reinhart 為名字的人. 這個詞當時有被譯成"萊因哈特", "萊因哈德", "賴因哈德"等各種情況. 按照我手頭的德國人姓名譯名辭典這個詞應該被翻譯成"賴因哈德"或"賴因哈特". 但是首先這個辭典是否被認可我不清楚, 其次很難要求所有作者人手一份人名辭典. 類似的例子還有 Siegfried 與齊格飛和齊格弗里德.
以上的例子只是本人隨便搜索了一下就發現的.
目前, 當發現有以非常用譯名為主條目時, 需要移動主條目, 有時還需要進行討論, 周期長, 而且對於不是很有名的人物, 參與討論的人一般也不多, 所謂"達成一致意見"通常也不過是兩三個人的意見而已.
因此我建議, 對於名字使用拉丁字母的外國人(這裡排除了俄國人, 因為斯拉夫字母在講中文的人中遠不如26個英文字母普及), 應該以他們的本名作為主條目, 並且要求至少建立一個中文重定向. 我認為這個提議有助於解決以上問題. --Serw (留言) 2009年3月24日 (二) 10:44 (UTC)
- (:)回應:我表示(-)反對。雖然您的意見很好,但這裡畢竟是中文維基百科,如果在這裡查不到就到其他語種去查好了,畢竟個語種維基都有連結,很方便的。我手上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是經過中國大陸官方機構認可的,還有其他比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葡萄牙語、俄語和羅馬尼亞語等的人名譯名手冊也都是大陸最權威的商務印書館所出版,按照上面翻譯完全沒有問題,只是不知道台港澳那邊又沒有類似專門的權威譯名手冊,這方面大陸似乎做得更好。——顧心陽¤★ 2009年3月27日 (五) 00:15 (UTC)
奧運會小項條目的命名
書生在WP:FAC里提出來,現在的奧運小項條目(如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女子100米蛙泳,這個條目都沒人更新),都是這樣命名的:
- 年份 夏季或冬季 奧林匹克運動會 大項名稱 「比賽」 - 小項名稱
可能最初是要和英文版的一樣(如Cycling at 2008 Summer Olympics - Men's Road Race),但是這樣確實非常怪異。由於涉及條目數很多,所以在此提出討論。--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4月25日 (六) 03:27 (UTC)
- 建議精簡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女子100米蛙泳(或蛙泳後加上項目一詞)。—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4月25日 (六) 03:34 (UTC)
- 或者2008年夏季奧運會女子100米蛙泳比賽—某生 (留言) 2009年4月25日 (六) 09:13 (UTC)
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
Wikipedia:命名常規#使用中文中「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這句話有毛病,需要修改。因為如果按照這條規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的話,那麼還有許多條目都要移到外文名。舉個例子,cm跟厘米,哪個更常用?當然是cm了,Google搜尋也證實了這一點:cm有44,900,000個結果,厘米有27,300,000個結果。再舉個例子,Loughborough跟拉夫堡,哪個更常用?Google搜尋可知,Loughborough有87,400個結果,拉夫堡有58,300個結果。還有許多人名和地名的條目都是這樣。那麼這也不能用中文命名,那也不能用中文命名,這還能叫中文維基百科嗎?我建議把Wikipedia:命名常規#使用中文中的那句話改成「除非條目根本就沒有中文名,否則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至於要不要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那要看外文名在中文中是否常用,如果不常用的話,那就不要加注外文。大家的看法如何?--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2日 (一) 17:37 (UTC)
- (+)同意,這句話是有點小漏洞……——03 - ☭ -
❂2009年6月23日 (二) 04:03 (UTC)
- (-)反對:首先規則「常用」的意思是指在中文的語境常用,不見得中文文章出現英文字(尤其是人物事的名詞)有甚麼問題。
- 其次,我發現點擊的google結果跟你不同,使用你的CN網域,拉夫堡跟Loughborough的「中文網頁」結果分別是66,000和56,400,拉夫堡較多,不知google 的準確度有多高。另外「CM」本身就有很多歧義,結果較多並不奇怪,而且CM在英文維基亦都只是消歧義頁。SRR(請講) 2009年6月23日 (二) 04:20 (UTC)其實,你不正正就在使用「google」這個英文字麼?為何不用google全球官方中文名字「谷歌」?一笑。SRR(請講) 2009年6月23日 (二) 04:41 (UTC)
- (-)反對。Maxwell's demon你這兩個根本不能支持論點的搜索結果我已經在Talk:洛森重排反應中駁斥過了。既然自覺沒有理據進行回復和反駁,現在又全盤不動地搬到方針頁來迷惑他人,因此我不再作解釋,直接反對。—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07:53 (UTC)
- 如果你還是反對的話,那我再舉幾個例子:
- Google搜尋BBC有1,350,000個結果;英國廣播公司有191,000個結果。
- SARS有1,030,000個結果;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有815個結果。
- A-level有116,000個結果;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僅有2個結果。
- 現在你們還有什麼可說的?--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09:14 (UTC)
- 我是說你的提議對很多在中文語境中非常常用的保留原文人名和地名的名稱根本不適用,這與通用事物名稱和縮寫完全是兩碼事。—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09:30 (UTC)
「 | Names not originally in a Latin alphabet, as with Greek, Chinese or Russian, must be transliterated into characters generally intelligible to literate speakers of English. Established systematic transliterations (e.g. Hanyu Pinyin) are preferred. Do not substitute a systematically transliterated name for the common English form of the name, if there is one; thus, use Tchaikovsky or Chiang Kai-shek even though those are unsystematic. | 」 |
- 就是說,非拉丁字母的名稱,如希臘文、中文或俄文,必須音譯成英語使用者可以明白的文字(不管哪種文字最常用)。Choij你執意要把洛森重排反應移動到Lossen重排反應,後果就是只懂中文不懂英文的人不知道Lossen應該怎麼讀。--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10:21 (UTC)
- 必需!?它明明是英文維基中的指引,而命名常規方針才是中文維基正正式式的方針,憑什麼要參考英文維基連方針不是的指引而不按中文維基的方針辦事?中文維基再有自行制訂方針需要嗎?虧你說得出口,還「必需」呢58.153.120.51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10:32 (UTC)
- 就是說,非拉丁字母的名稱,如希臘文、中文或俄文,必須音譯成英語使用者可以明白的文字(不管哪種文字最常用)。Choij你執意要把洛森重排反應移動到Lossen重排反應,後果就是只懂中文不懂英文的人不知道Lossen應該怎麼讀。--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10:21 (UTC)
- 回Md:翻譯成中文的話別人就知道Lossen這個詞怎麼念了,這對Wikipedia有啥好處沒?這樣以後人家就可以把Wikipedia當發音字典使了?—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11:00 (UTC)
貌似這個爭論是由於化學人名反應相關的條目引起的,我在這兒也補充點資料,大部分的大學化學教材上提到人名反應時都用英語,只在第一次提到時用中文給出音譯,舉個例子:
「 | 1928年,德國化學家Diels O(狄爾斯)和Alder K(阿爾德)在研究1,3-丁二烯和順丁烯二酸酐的互相作用時發現了一類反應——……(略過無關內容)……這類反應稱為Diels-Alder反應。 Diels-Alder反應的反應物分為兩部分,…… Diels-Alder反應是一步完成的……(下略) |
」 |
—邢其毅等(2005年6月).“8.11.2 Diels-Alder反應”,《基礎有機化學》,第三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344-345.ISBN 978-7-04-016637-8. |
或許,能不能各自都退一步,條目名稱依照目前方針的規定用中文,各個英語名稱重定向過來,這樣也不影響訪問,不知可否。--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3日 (二) 13:10 (UTC)
- 或是以廣泛使用的英語(如Diels-Alder反應)做主條目名,而狄爾斯-阿爾德反應重定向過去?畢竟百科全書是為了讀者服務的,在書中看到的全是英文自然搜索時敲英文進去的可能也會大很多。以上--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3日 (二) 13:12 (UTC)
- 這與我的想法一致。這也是我反對這個提議的原因。—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13:16 (UTC)
- (-)反對,原因見上。另,有無可能對化學專題搞個特殊的約定?--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3日 (二) 13:23 (UTC)
- 沒有必要,這種類型的名稱在科學條目中多得是,不應做出統一規定,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13:28 (UTC)
- (-)反對,原因大家都說得很清楚了。--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3日 (二) 13:34 (UTC)
SARS和A-level可能應該移動過去……理由同IBM。--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6月23日 (二) 14:58 (UTC)
- 我的觀點是有現成漢字用於儘量使用漢字,沒有現成漢字則用原文。--刻意 2009年6月23日 (二) 15:20 (UTC)
- (-)反對,google的結果不適合當論據,不同的人搜同一個詞結果可能不同--A02 (留言) 2009年6月23日 (二) 23:20 (UTC)
- (+)贊成,中文維基是用中文來寫維基,該選用的是最常用的中文寫法,外面常用法(可能直接講外語)和中文寫法是兩回事。Ianbu (留言) 2009年6月24日 (三) 02:16 (UTC)
- 個人是認為有中文就竟量使用中文。-Alberth2-汪汪 2009年6月24日 (三) 02:18 (UTC)
- 不同意這個觀點。不應規定是中文寫法,而應規定為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寫法。—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4日 (三) 02:25 (UTC)
- (+)支持:中文wiki就要以中文為主。——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2:33 (UTC)
- (!)意見:不妨統一採用條目創建者所用的名稱(原創譯名除外),沒有必要移來移去。--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17 (UTC)
- (:)回應:這可不成,沒有一條規則是說要採用創建者的命名,創建者命名錯誤了怎麼辦?——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20 (UTC)
- (:)回應:命名錯誤了,改用正確的名稱即可。即使命名錯誤,原作者用中文還是用外文總是能看出來的吧。--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25 (UTC)
- (:)回應:那您的意思不還是用中文麼?——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27 (UTC)
- (:)回應: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原作者如果使用中文,那麼我們就使用中文,並且在「中文」這個大前提下,尋找使用頻率最高的譯名。如果作者使用外文,那麼就用外文,如果有拼寫錯誤,改過來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你認為「Lossen重排」是「命名錯誤」的話,那我也就不想說什麼了。--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33 (UTC)
- (:)回應:「Lossen重排」跟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還無端招來指責,不說也罷。還是覺得應該用中文,舉中國一例,如果原創者用China,我們就應該隨他用China麼?顯然不是的。——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40 (UTC)
- (:)回應:您好,我所給出的上述原則僅僅限於名稱中涉及到外國人名的自然科學類條目,至於「中國」當然是應該使用中文。所以我的意思是對這類條目訂立一個指引之類的東西,而不是修改整個「命名常規」。--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45 (UTC)
- (:)回應,也就是說能否在化學主題下搞個什麼指引出來。--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4日 (三) 03:47 (UTC)
- (:)回應:這裡是討論大原則還是單獨搞規則?我暈了。——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52 (UTC)
- (:)回應,這個討論串就是由Lossen重排引起的啦。--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4日 (三) 03:59 (UTC)
- (:)回應:如果單單就涉及外國人的自然科學類的條目定規則,是否有無視大原則之嫌?——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4:31 (UTC)
- (:)回應,人名反應是很多的,都夠出書了。況且5P也提到了,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當現有規則存在問題時提議修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4日 (三) 04:46 (UTC)
- (:)回應:既然如此,大家看著辦吧,我反正不是行家,就某些人的看法我是「永遠對的」。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無謬者」,我還是不便發言。反正今天在Talk:洛森重排反應中被無辜數落了一番,沒心情了。早知道如此就不摻和這事了。——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4:59 (UTC)
- (:)回應,人名反應是很多的,都夠出書了。況且5P也提到了,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當現有規則存在問題時提議修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4日 (三) 04:46 (UTC)
- (:)回應:如果單單就涉及外國人的自然科學類的條目定規則,是否有無視大原則之嫌?——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4:31 (UTC)
- (:)回應,這個討論串就是由Lossen重排引起的啦。--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4日 (三) 03:59 (UTC)
- (:)回應:您好,我所給出的上述原則僅僅限於名稱中涉及到外國人名的自然科學類條目,至於「中國」當然是應該使用中文。所以我的意思是對這類條目訂立一個指引之類的東西,而不是修改整個「命名常規」。--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45 (UTC)
- (:)回應:「Lossen重排」跟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還無端招來指責,不說也罷。還是覺得應該用中文,舉中國一例,如果原創者用China,我們就應該隨他用China麼?顯然不是的。——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40 (UTC)
- (:)回應: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原作者如果使用中文,那麼我們就使用中文,並且在「中文」這個大前提下,尋找使用頻率最高的譯名。如果作者使用外文,那麼就用外文,如果有拼寫錯誤,改過來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你認為「Lossen重排」是「命名錯誤」的話,那我也就不想說什麼了。--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33 (UTC)
- (:)回應:那您的意思不還是用中文麼?——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27 (UTC)
- (:)回應:命名錯誤了,改用正確的名稱即可。即使命名錯誤,原作者用中文還是用外文總是能看出來的吧。--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4日 (三) 03:25 (UTC)
- (:)回應:這可不成,沒有一條規則是說要採用創建者的命名,創建者命名錯誤了怎麼辦?——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4日 (三) 03:20 (UTC)
吵著吵著,突然在2009年6月24日 (三) 04:59 (UTC)停止了?
我看這樣吧。綜合上面的討論,總共有6人支持有「中文就儘量使用中文」(Oiuy4503、刻意、Ianbu、Alberth2、蘇州宇文宙武,還有我自己);有5人不支持修改命名常規(Srr、Choij、Jimmy xu wrk、William915、A02)。這說明大家仍沒有對這個問題達成共識。要不要展開一次投票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4日 (三) 15:33 (UTC)
- 爭議大的討論不宜發起投票,否則就有投票決定共識的嫌疑。--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6月24日 (三) 15:37 (UTC)
(!)意見,我無意針對Wikipedia:命名常規的修改來發表意見,也認為單用google搜尋這方法比較狹隘,我只是針對有機化學反應發一下意見。我比較認同jimmy的做法,就是找已出版的中文有機化學書藉來對照,再去決定應該的做法。如果結果傾向是英文名稱,我也認為可就有機化學反應的名稱定立常規,避免日後的爭議。—LokiTalk 2009年6月25日 (四) 04:08 (UTC)
- (:)回應:第一、只用書本比較,其實亦都算是狹隘,未能反映整體中文用家的使用習慣。第二、如果這個討論是關於「化學命名」,而非全盤修改常規,我亦會收回「反對」,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SRR(請講) 2009年6月25日 (四) 07:31 (UTC)
- 這個討論當然還是關於整個常規的修改的,只不過它是由化學條目的爭議引起,而一些人又用了化學條目做例子表明修改不可行而已。如果是關於「化學命名」的討論,倒不如放在Portal talk:化學,所以現在想起來,我的一些話的確不適合放在這個方針頁,還請原諒。--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5日 (四) 07:46 (UTC)
- William915你以為只有化學條目有這個問題嗎?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的條目就沒有這個問題嗎?不信你用Google搜尋Banach空間和巴拿赫空間,看看哪個搜索結果較多。除了科學領域的條目以外,不少與外國有關的條目都是外文比中文常用: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Kašperské Hory、卡什佩爾斯凱霍里。總之,如果規定只要外文比中文常用就用外文的話,那麼受影響的條目肯定有幾千甚至幾萬。大家想想,這樣會是什麼後果?化學反應不能用中文命名,偏要用英文來命名,那樣Category:人名反應讓人看了都笑話!--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5日 (四) 09:38 (UTC)
- 不過既然我們是為了知識而服務的,所以如果特定學科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習慣,那我們還是應該遵守的。但是至於有沒有,則只能根據平常使用的多少來判斷了,比如各種學術論文及書本等可靠來源中的描述等等。所以為某學科甚至某分類開規範我想也未嘗不可。--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5日 (四) 10:10 (UTC)
- 視窗作業系統98VSWindows 98,α粒子VS甲種粒子,Schouten–Nijenhuis括號VS斯豪滕括號。另外,我並不主張將人名反應全部移到英文,只是反對修改命名常規,也反對將人名反應全部移到中文而已。--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5日 (四) 11:47 (UTC)
- 還有日本人根岸英一提出的人名反應:Negishi反應,Negishi偶聯,根岸英一,根岸反應,根岸偶聯,根岸英一反應,根岸英一偶聯。--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5日 (四) 13:39 (UTC)
- 你「並不主張將人名反應全部移到英文」,那你主張將多少個人名反應移到英文?你「反對將人名反應全部移到中文」,有些人名到現在還沒有中文翻譯,當然不能移到中文了!你舉的根岸偶聯反應不就是一例嗎?Google搜尋「根岸反應」、「根岸偶聯」、……有任何結果嗎?
- 我注意到你最近創建了三個人名反應的條目(Simmons-Smith反應、Barton-McCombie去氧反應、Negishi偶聯反應),這三個條目都是用英文來命名,而且還都是在這討論開始以後創建的。依我看,你是怕最後達成共識,所有化學反應的條目都移到中文,因此故意拖延這項討論,然後在這期間大量創建以英文命名的化學反應條目,如果別人把你創建的條目移動到中文,你就以「共識尚未達成」的理由移回英文,是嗎?現在以中文命名的人名反應有79個,以英文命名的有10個,你是不是打算再創建100多個以英文命名的化學反應,那樣就比以中文命名的多了,你就高興了,是吧?昨天User:Choij把許多化學反應的條目移到英文,而你用大量創建條目的方法來增加以英文命名的條目所占的比例,表面上你創建了條目,為維基百科做了貢獻,可實際上這跟Choij的做法又有什麼不一樣呢?那我也可以大量創建以中文命名的化學反應條目,如果別人移動到英文我就移回中文,這樣對大家有任何好處嗎?
- 要是你不知道人名怎樣翻譯成中文,而創建以英文命名的條目,那還可以原諒;要真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去參考CNKI翻譯助手,裡面收錄了大量人名的翻譯。但是別人把你創建的Simmons-Smith反應移到西蒙斯-史密斯反應,告訴你這就是標準的中文譯名,你卻把人家的移動回退,你這是什麼態度?實在找不到中文翻譯也就算了,可是你今天創建一個叫Negishi偶聯反應的條目,日本人的名字,用的就是漢字,你還把他翻譯成英文幹什麼?是因為喜歡英文所以用英文來命名嗎?那你乾脆到英文維基百科寫條目去吧,在中文維基百科撰寫不用中文命名的條目幹嗎?再說了,你去看看英文維基百科,哪個條目是用中文、日文、俄文命名的了?你再去看看日文維基百科的化學反應條目,有一個是用英文命名的嗎?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不用中文命名,好意思拿給英文、日文維基百科的用戶看嗎?
- 不遵守規則,不考慮後果,不顧及大家的感受,偏要用外文對條目進行命名,犯這樣錯誤的人並非只有你一個。你不記得大約兩年之前User:宮本すぐる是怎樣被提出罷免的? 不就是因為他不遵守命名常規,明明有中文名偏要移動到日文名嗎?你看看你現在的做法,難道不是重蹈他的覆轍嗎?算了,多說也是沒用,反正你也不會聽的。--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5日 (四) 15:45 (UTC)
- 在中文語境使用一些英文字詞,十分常見,這是事實,不容辯駁,不能用其他語言直接比較,就連閣下都棄谷歌而用google。若「中文只能用中文字」那你是否要改名作「馬克斯威爾惡魔」或「麥克斯韋妖」?不過我都十分懷疑上述「英文名+反應」的使用慣性是否存在。總言之,「在中文常用的名稱」這個常規並無問題,問題是上述名字是否真的常用,尤其音譯的名字變化太多,的確十分具爭議。若果閣下只是想「糾正」科學名詞我沒有意見,但全盤修改常規就肯定鬧出笑話。SRR(請講) 2009年6月25日 (四) 17:41 (UTC)
- 首先我想說明一點,您所說的「你是不是打算再創建100多個以英文命名的化學反應,那樣就比以中文命名的多了,你就高興了,是吧?」完全是惡意推定,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我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精力。另外,對於Negishi偶聯反應,請您告訴我,應該怎麼命名。「日本人的名字,用的就是漢字」,但是「根岸偶聯」沒有任何搜索結果,而恰恰眾多中文學術文獻上一律使用的都是「Negishi偶聯」。那麼請您告訴我,到底是用完全沒有人去使用的「根岸偶聯」來做名稱好,還是用「Negishi偶聯」好。(從您說話的邏輯來看,您似乎還不知道Negishi偶聯就是根岸偶聯,您自己首先否定了用「根岸偶聯」來命名,然後又質問我日本人的名字本來就是用漢字為什麼不用中文)
- 「是因為喜歡英文所以用英文來命名嗎?」這個問題問得好。不是我喜歡英文,是化學學術界喜歡英文,請您去問一下化學學術界,為什麼要用「Negishi反應」而不用「根岸反應」。
- 到底什麼是「大家的感受」,不是您說了算的,這也正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原因,現在討論還沒有共識(您也承認這一點),您就說「不顧及大家的感受」。好吧,如果大家能達成共識,那麼我無論如何會遵守,可是現在還沒有。至於宮本那件事情,完全是不適當的類比,我不想多說。另外,您說「Category:人名反應」讓人看了都笑話,這也是您的主觀臆斷,您有去做過調查嗎?
- 日語維基之所以全部都能用日文命名,是因為日文本來就是拼音文字,很好處理,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對應成片假名就可以了。中文不是這樣。數學與物理是比較好的,對於同一個人,各本書的譯名基本上是一致的,偏偏化學裡的人名反應就不是這樣。我知道人名都有標準譯名,如果各個文獻都用標準譯名那當然好辦。問題是事實不是這樣。
- 如果您認為我在討論期間繼續創建人名反應條目是不恰當的行為的話,那我就不再創建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何必那麼激動?同時,我絕對不反對您在討論期間創建中文命名的人名反應條目。--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5日 (四) 22:57 (UTC)
- 最後,請您告訴我,按照您的理解,「Japanese試劑」應該怎麼命名(不要說用化學名,除非您想將格林尼亞試劑移動到烴基鹵化鎂)。--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5日 (四) 23:07 (UTC)
- 提醒您一句,現在的命名常規仍然是「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您可以不同意這個方針,但是在這個方針被修改之前,請您不要以這個方針已經被修改了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的編輯。我創建的三個條目完全符合現行方針。(套用Choij的邏輯:如果您認為混合名屬於原文,那麼原文比中文更常用,根據現行方針,應該用原文。如果您認為混合名不屬於原文,而是屬於中文語境內的名稱的話,那麼應該在中文語境內尋找最常用的名稱,仍然是混合名。)如果您認為混合名既不是原文也不是中文語境內的名稱,請問它屬於什麼?是應該完全禁止混合名嗎?--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6日 (五) 00:35 (UTC)
- 好了,該說的我都說完了,反對票我也投了,我以後不會再在這個頁面對這個修改發表任何其它意見。我們也別再爭辯下去了,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吧。或許我們都有點偏執,社群的共識才是最重要的。--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6日 (五) 00:43 (UTC)
- William915你以為只有化學條目有這個問題嗎?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的條目就沒有這個問題嗎?不信你用Google搜尋Banach空間和巴拿赫空間,看看哪個搜索結果較多。除了科學領域的條目以外,不少與外國有關的條目都是外文比中文常用: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Kašperské Hory、卡什佩爾斯凱霍里。總之,如果規定只要外文比中文常用就用外文的話,那麼受影響的條目肯定有幾千甚至幾萬。大家想想,這樣會是什麼後果?化學反應不能用中文命名,偏要用英文來命名,那樣Category:人名反應讓人看了都笑話!--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5日 (四) 09:38 (UTC)
- 這個討論當然還是關於整個常規的修改的,只不過它是由化學條目的爭議引起,而一些人又用了化學條目做例子表明修改不可行而已。如果是關於「化學命名」的討論,倒不如放在Portal talk:化學,所以現在想起來,我的一些話的確不適合放在這個方針頁,還請原諒。--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5日 (四) 07:46 (UTC)
分段
請大家都保持冷靜並注意討論頁的禮儀,也請Maxwell's demon針對議題發表意見而不是針對編者,謝謝。我只是來再舉個例子,人名反應中貌似唯一的中國人名字就是黃鳴龍了,但是在各種資料上看到的卻大都是Wolff-Kishner-Huang還原反應。既然中國人的名字按照化學學術界的習慣都要改成英文的話,那日語又有什麼擔憂呢。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維基百科是在給讀者寫文章而不是給我們自己,那麼讀者如果在各種資料上都看到「Clemmensen反應」,那麼他們在Google時就一定會這麼輸入而不是輸入不熟悉的「克萊門森反應」,請各位試想一個重定向在Google的排名能有多高。所以,也請大家繼續討論。--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01:18 (UTC)
逐點回應Maxwell's demon的留言:
- 那你主張將多少個人名反應移到英文?我主張把除華人人名反應以外的所有人名反應移到保留英文原文人名的名稱(可能也會包括一些日文人名),原因不是偏好英文,而是這些含有英文的名稱就是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名稱。
- 有些人名到現在還沒有中文翻譯,當然不能移到中文了!沒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Wikipedia不能也不應該自創譯名。Wikipedia記錄的是讓越多人容易明白越好的知識,其標題應當是目前最常用的名稱。Wikipedia不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或者國立編譯館,也不應該是。
- 依我看,你是怕最後達成共識,所有化學反應的條目都移到中文,因此故意拖延這項討論,然後在這期間大量創建以英文命名的化學反應條目,如果別人把你創建的條目移動到中文,你就以「共識尚未達成」的理由移回英文,是嗎? ⑴ 邏輯不通,你既然認為移動到中文的共識早晚會達成,那麼創建條目也不會拖延這項討論,這裡的討論根本就沒有通過對比中文和英文名稱的數量,來決定參與者的偏好和兩者名稱的使用頻率多少。 ⑵ 我不覺得移動到中文的共識會那麼容易就達成,Talk:洛森重排反應中還有很多本質性的證據未被反駁,而且這裡的討論也是反對者的聲音比支持者要強烈許多。
- 昨天User:Choij把許多化學反應的條目移到英文,可實際上這跟Choij的做法又有什麼不一樣呢?你既然不認同這樣的移動,為何不去回應User talk:William915#移動對你問題的回覆?
- 那我也可以大量創建以中文命名的化學反應條目,如果別人移動到英文我就移回中文,⑴ 創建條目顯然是受到歡迎的,總比在這裡參與效率很低的討論強。⑵ William把另一個人以中文創建的人名反應條目移動到英文的例子只有Barbier反應這一個吧。他當時寫的是「同意Choij的說法」才移動的。從討論頁來看,你也承認你當時移動到的「巴爾比反應」是原創譯名,應該移回。
- 要真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去參考CNKI翻譯助手,裡面收錄了大量人名的翻譯。這個要建立在中文比英文更常用的基礎上(根據Wikipedia:命名常規),如果這一點都不符合,查人名的翻譯也沒有用。
- 但是別人把你創建的Simmons-Smith反應移到西蒙斯-史密斯反應,告訴你這就是標準的中文譯名,你卻把人家的移動回退,你這是什麼態度?見第一點。
- 你還把他翻譯成英文幹什麼?明明是未翻譯,請先看清楚了再回復好吧。
- 在中文維基百科撰寫不用中文命名的條目幹嗎?這是哪裡的規定?Wikipedia:命名常規#使用中文中的「除非」一句上哪去了?
- 你去看看英文維基百科,哪個條目是用中文、日文、俄文命名的了?這因為目前主要的期刊都是用英文,很多名字都是先翻譯成英文登上期刊再翻譯成其他語言的,因此英文語境中就是英文名稱比外文名稱更加常用,因此用英文名。
- 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不用中文命名,好意思拿給英文、日文維基百科的用戶看嗎?不明白,為什麼中文Wikipedia的東西不是給中文讀者看,而是給根本看不懂什麼意思的英文、日文用戶看,這明顯是本末倒置。反過來也可以這麼說,都用中文的話,一個中文使用者面對著Category:人名反應的一堆迥異的譯名,早就暈了,不知道自己想找的東西在哪,這樣「好意思拿給中文維基百科的用戶看嗎」?
- 不遵守規則,不考慮後果,不顧及大家的感受,偏要用外文對條目進行命名,| 請解釋以上劃線部分:⑴ 哪裡的規則規定用中文名稱是符合方針的了? ⑵ 什麼後果?讓中文用戶更容易查找,更容易搜索到這裡? ⑶ 大家的感受是什麼?
加上William已回復的幾點,請逐點反駁。—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1:36 (UTC)
- (+)贊成。--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1:54 (UTC)
- 大家都看到了吧?他們聯手反對我的觀點,William915還送給Choij化學星章,可見他們倆之間的關係。
- 反正我也不多說了,人人都有不活躍的時候,你看2003、2004年活躍的用戶,有百分之多少到現在還繼續編輯維基百科?Choij和William915肯定也一樣。等到他們都不活躍的時候,我再提出修改命名常規,不就沒多少人反對了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2:01 (UTC)
- 哈哈,我果然說對了,現在William915和Choij都有好幾個月沒有編輯了。--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2月18日 (四) 12:53 (UTC)
- 你的邏輯很奇怪啊,聯手反對你的觀點再加上星章又能證明什麼關係?請解釋清楚。
- 等到他們都不活躍的時候,我再提出修改命名常規,不就沒多少人反對了嗎? 原來你規避正題的原因就是這個啊!你這麼說,是否代表你已經放棄你目前的立場,並且對其他人對於人名反應命名的意見持默認態度?也就是說,對於此類條目命名方法的共識在此階段已經產生?—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33 (UTC)
不管怎麼說,既然討論已經提出來了,那也得為討論的原因,即人名反應,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啊。我個人是傾向於使用Lossen重排這類命名的。--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2:54 (UTC)
- 那個討論待這個問題解決後移步Portal talk:化學繼續進行。--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6日 (五) 13:01 (UTC)
- 說來說去又跑題了。我發起這個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所有外文比中文常用的條目的命名問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化學反應的命名問題。就說我前面舉的幾個例子:英國廣播公司、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巴拿赫空間、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卡什佩爾斯凱霍里,大家覺得這幾個條目應該移動到外文名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18 (UTC)
- 作為一個讀者,我想我在讀那篇條目之前是不知道BBC該翻譯作什麼的……還有SARS,或者非典,這兩個顯然比原名常用。我比較熟悉的就是這兩個了,所以對其他的恕無意見。--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3:21 (UTC)
- 這麼說吧,那些外文名稱比中文名稱常用的條目,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科學條目,包括人名反應,也包括以人名命名的定理、定律、公式……(見Category:數學定理、Category:方程等)。巴拿赫空間屬於這一類。既然Choij、William915、Jimmy xu wrk都反對把人名反應移到中文,那麼以人名命名的數學定理、方程是不是也要移到英文?另外一種就是外國的事物,包括外國城市、外國電視節目、外國歌曲等。BBC、A-level、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卡什佩爾斯凱霍里屬於這一類。當然,也有許多外國城市是中文比外文常用,如倫敦,那是因為這是個大城市而且是首都,幾乎誰都知道。但像卡什佩爾斯凱霍里這樣的小城市,在中國幾乎沒人知道,所以提到這個城市時,往往不把它翻譯成中文,因此中文名稱才沒有原文常用。這一類條目要不要移到原文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41 (UTC)
- 只就三個命名發表意見。人名反應主張用混合名。小城市主張用中文名,如果中文名極其難找和極少用的話也可以暫時以原文為標題。不主張用縮寫。其他的,比如以人名命名的定律、定理和公式,由於不熟悉,因此不發表意見。對於人名反應的命名,如果無人反對,就先定下來吧。—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54 (UTC)
- 同意Choij的意見,不過和人名反應有關的可以挪到化學主題去討論。現在可以辦投票了麼?--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4:02 (UTC)
- 上面User:PhiLiP已經說過:「爭議大的討論不宜發起投票,否則就有投票決定共識的嫌疑。--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6月24日 (三) 15:37 (UTC)」--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09 (UTC)
- Okay, okay. Voting is evil.我只是看目前貌似沒啥新意見了,那就再等等吧。--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4:10 (UTC)
- 回應Choij:人名反應主張用混合名,小城市倒是主張用中文名了?你說過人名反應用中文命名會導致難以搜索,會使讀者「早就暈了,不知道自己想找的東西在哪」,外國的小城市難道不是這樣嗎?你說「如果中文名極其難找和極少用的話也可以暫時以原文為標題」,到底要少用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用原文作為標題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18 (UTC)
- 前面貌似是你自己把這兩者分開討論的吧,現在怎麼又合併在一起對比了?就人名反應來說,支持用混合名的原因我覺得已經說的夠清楚了,如果不同意的話請反駁。它與小城市名不同的原因是小城市名就只是一個地名名稱,在中文較正式語境中如果以非中文出現,就代表這個東西目前基本上沒有譯名。對於此類事物,如果有譯名的話,在較正式的場合是會以賓漢姆頓(Binghamton)這種形式寫出的,絕不會像人名反應以Diels(狄爾斯)……阿爾德(Alder)……Diels-Alder反應……Diels-Alder反應這種形式標註。這就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極其難找和極少用的意思就是基本沒有,翻譯詞典沒有結果,搜索結果也只有一兩個,還基本都是來自博客文章的自創譯名。—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30 (UTC)
- 外國城市主張用中文命名了,那其他外國的事物,如外國電視節目、外國公司、外國運動員、外國歌曲……呢?你主張人名反應用混合名,那人名本身呢?庫爾特·阿爾德和Kurt Alder,你主張用哪個?--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41 (UTC)
- 人名用中文,理據同上面的地名,與人名反應命名的本質區別就是在較正式情境中的稱呼不同。歌曲和電視節目視具體情況而定。—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46 (UTC)
- 外國城市主張用中文命名了,那其他外國的事物,如外國電視節目、外國公司、外國運動員、外國歌曲……呢?你主張人名反應用混合名,那人名本身呢?庫爾特·阿爾德和Kurt Alder,你主張用哪個?--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41 (UTC)
- 前面貌似是你自己把這兩者分開討論的吧,現在怎麼又合併在一起對比了?就人名反應來說,支持用混合名的原因我覺得已經說的夠清楚了,如果不同意的話請反駁。它與小城市名不同的原因是小城市名就只是一個地名名稱,在中文較正式語境中如果以非中文出現,就代表這個東西目前基本上沒有譯名。對於此類事物,如果有譯名的話,在較正式的場合是會以賓漢姆頓(Binghamton)這種形式寫出的,絕不會像人名反應以Diels(狄爾斯)……阿爾德(Alder)……Diels-Alder反應……Diels-Alder反應這種形式標註。這就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極其難找和極少用的意思就是基本沒有,翻譯詞典沒有結果,搜索結果也只有一兩個,還基本都是來自博客文章的自創譯名。—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30 (UTC)
- 上面User:PhiLiP已經說過:「爭議大的討論不宜發起投票,否則就有投票決定共識的嫌疑。--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6月24日 (三) 15:37 (UTC)」--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4:09 (UTC)
- 同意Choij的意見,不過和人名反應有關的可以挪到化學主題去討論。現在可以辦投票了麼?--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4:02 (UTC)
- 只就三個命名發表意見。人名反應主張用混合名。小城市主張用中文名,如果中文名極其難找和極少用的話也可以暫時以原文為標題。不主張用縮寫。其他的,比如以人名命名的定律、定理和公式,由於不熟悉,因此不發表意見。對於人名反應的命名,如果無人反對,就先定下來吧。—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54 (UTC)
- 這麼說吧,那些外文名稱比中文名稱常用的條目,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科學條目,包括人名反應,也包括以人名命名的定理、定律、公式……(見Category:數學定理、Category:方程等)。巴拿赫空間屬於這一類。既然Choij、William915、Jimmy xu wrk都反對把人名反應移到中文,那麼以人名命名的數學定理、方程是不是也要移到英文?另外一種就是外國的事物,包括外國城市、外國電視節目、外國歌曲等。BBC、A-level、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卡什佩爾斯凱霍里屬於這一類。當然,也有許多外國城市是中文比外文常用,如倫敦,那是因為這是個大城市而且是首都,幾乎誰都知道。但像卡什佩爾斯凱霍里這樣的小城市,在中國幾乎沒人知道,所以提到這個城市時,往往不把它翻譯成中文,因此中文名稱才沒有原文常用。這一類條目要不要移到原文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41 (UTC)
- 作為一個讀者,我想我在讀那篇條目之前是不知道BBC該翻譯作什麼的……還有SARS,或者非典,這兩個顯然比原名常用。我比較熟悉的就是這兩個了,所以對其他的恕無意見。--Jimmy Xutalk·+ 2009年6月26日 (五) 13:21 (UTC)
- 說來說去又跑題了。我發起這個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所有外文比中文常用的條目的命名問題,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化學反應的命名問題。就說我前面舉的幾個例子:英國廣播公司、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巴拿赫空間、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卡什佩爾斯凱霍里,大家覺得這幾個條目應該移動到外文名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3:18 (UTC)
- 我說說我的觀點吧。我到現在仍然堅持人名反應應該用中文命名。沒錯,用中文命名會導致難以搜索,會導致點擊率大減;但這是一部百科全書,百科全書要求內容正確,不要求點擊率有多麼多麼的高。就算是用中文名根本沒人會去看,我們也應該堅持真理,堅持使用正確的名稱,不應為了「更容易搜索到」而使用錯誤的名稱。既然目前學術領域普遍存在懶得翻譯人名的現象,我們就從維基百科開始做起,撰寫條目時堅決把人名翻譯,難道不行嗎?這樣維基百科就會為大家樹立榜樣,大家看到維基百科做事認真的態度,就會紛紛模仿,並逐漸改掉懶得翻譯人名的壞習慣。這些我在User talk:Suiseiseki/對話#Re: Kruskal已經說過。以人名命名的定理、定律、方程……也應該用中文。至於外國城市、外國電視節目等倒是可以用原文來命名,那些都不是學術領域,不必那麼嚴謹。
- 你說你「主張把除華人人名反應以外的所有人名反應移到保留英文原文人名的名稱」,難道連中文比英文常用時也要移到英文嗎?楚加耶夫反應就是一例:Google搜尋楚加耶夫反應有408個結果,Chugaev反應有167個結果。另外,對於像en:Skattebøl rearrangement這樣的化學反應,本身就非常冷僻,Google搜尋Skattebøl重排沒有任何結果,這種情況又該如何命名?應該用Skattebøl重排反應,還是直接用Skattebøl rearrangement?--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6日 (五) 18:08 (UTC)
- 首先,百科全書乃紀錄知識的地方,而非宣揚「真理」的地方,你認為學術領域懶惰,請你到其他地方發表你的高見,維基不應成為「正名運動」的場所。之後提到的例子,我就不作定論,但「反映現實」原則仍然值得堅持,若果條目真的如此生辟,沒有任何中文文章論述,甚至沒有譯名,那就用原文,沒甚麼好爭論。最後,Google 肯定不是「證明『常用性』」的唯一工具。SRR(請講) 2009年6月26日 (五) 18:33 (UTC)題外話,其實這種「音譯譯名」在中文語區經常出現矛盾,不同地區甚至不同人使用的譯名都可能不同,反而妨礙知識交流,學術界傾向使用英文原文,其實可以理解。我認同統一譯名有利知識傳遞,但推動者絕對不應該是一本百科全書,維基不可能成為「統一譯名委員會」。SRR(請講) 2009年6月26日 (五) 18:41 (UTC)
- 1.附議SRR。2.關於外國小城市或較不知名外國人物,通常在中文語境裡這類人事物的原文並不常見,對讀者來說一樣陌生,使用中文即可。善用重定向便可以解決搜尋的問題。3.科學方面的專有名詞,在中文語境裡若有常用者,即以最常用者為條目名為佳。—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6月26日 (五) 18:47 (UTC)
- 我不同意你的「懶得翻譯人名的壞習慣」一說。上面基礎有機化學的例子就已經給出了人名的翻譯,說明現在的問題不是不想翻譯人名,而是中文可對應的譯名實在太多,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總體上是傾向於使用原文以便交流。比如,Meerwein-Ponndorf-Verley還原(反應)也可以寫為 Meerwein-Ponndorf還原(反應),因此可以被譯成的名稱非常多:米爾文-龐道夫-沃萊還原、麥爾外因-彭杜爾夫還原、美爾維因-珀恩多夫還原、梅爾魏因-龐多夫-韋爾萊反應、麥爾外英-彭道夫還原、麥爾外因-彭多夫反應、麥爾外因-彭道夫反應、麥爾外因-龐道夫反應、麥爾外英-彭道爾夫反應、麥爾外因-龐多夫-維爾萊還原法等等,這些譯名都是正確的,沒有孰對孰錯之分。
- 用原文肯定能保證名稱正確。相反,如果使用譯名,造成的問題可能會非常多:一是譯名可能譯的不好,沒有人能一眼看懂;二是所謂常用譯名之間的矛盾,可能會造成無休止的移動戰;三是權威翻譯辭典與常用譯名之間的矛盾;四是點擊量大減,沒有新人進來,Wikipedia的內容停滯在這個水平。我覺得現在這個階段應該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而不應為了一句「使用中文」或者「堅持真理」/「使用正確的名稱」而把自己隔離在外,造成你說的「用中文名根本沒人會去看」的情形。等到中文Wikipedia像現在英文版本一樣完善了,再視使用情況來討論這個問題也不遲,也許可以通過在文中使用的方式來間接為讀者推薦一個譯名。不過現在就用中文性來犧牲瀏覽量我覺得非常不值。
- 楚加耶夫反應的搜索結果中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辭典對Chugaev reaction的翻譯,同一個譯名在辭典中以一傳百,與權威翻譯辭典一樣,無法代表該名稱在中文語境中的使用頻率。—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01:52 (UTC)
- 首先,百科全書乃紀錄知識的地方,而非宣揚「真理」的地方,你認為學術領域懶惰,請你到其他地方發表你的高見,維基不應成為「正名運動」的場所。之後提到的例子,我就不作定論,但「反映現實」原則仍然值得堅持,若果條目真的如此生辟,沒有任何中文文章論述,甚至沒有譯名,那就用原文,沒甚麼好爭論。最後,Google 肯定不是「證明『常用性』」的唯一工具。SRR(請講) 2009年6月26日 (五) 18:33 (UTC)題外話,其實這種「音譯譯名」在中文語區經常出現矛盾,不同地區甚至不同人使用的譯名都可能不同,反而妨礙知識交流,學術界傾向使用英文原文,其實可以理解。我認同統一譯名有利知識傳遞,但推動者絕對不應該是一本百科全書,維基不可能成為「統一譯名委員會」。SRR(請講) 2009年6月26日 (五) 18:41 (UTC)
- 很高興看到大家又回歸到理性的討論中來。縱觀整個討論,沒有人對這些觀點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
- 外國人名(不是人名反應)本身統一使用中文
- 不知名的小城鎮名稱統一使用中文
- 而不管中文與外文哪個常用。如果沒有異議,先把這兩點定下來吧。--William915(與我討論) 2009年6月27日 (六) 02:07 (UTC)
- 這是早就達成共識的方針,好像不用討論吧?現在討論的是人名反應吧?我不是行家,保留意見,免得再被人批。——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7日 (六) 02:14 (UTC)
- 別忘了還有縮寫SARS和A-level。SARS和非典明顯更常用,且沒有歧義。至於A-level……我不太確定,但是自己看(因為有學校的影響)是A-level更常用。--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6月27日 (六) 02:38 (UTC)
- 這類問題可爭論之處很多,Choij「用原文肯定能保證名稱正確」之說固然有理,但這個邏輯套用在外國人名上未嘗不適用?譬如米高積臣和麥可傑克森、麥可傑克遜也發生常用譯名的矛盾,認真計較起來也會發生移動戰,但相信多數用戶仍然同意使用中文,畢竟這三個譯名在中文語境都是常用詞,都遠比原文常用。實務上用重定向就可以解決搜尋的問題。是故我們應該撇開翻譯是否準確的討論,而將焦點集中於「在中文語境是否常用」。外國小鎮原文在中文語境也是罕見,故應使用中文,已如前述。人名反應則應視中文語境裡以何者為常用。大原則如此,若干個別例子則可能需要個案討論處裡。譬如我個人認為英國廣播公司應該移動到BBC,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台灣都稱SARS,NoteTA的TW部分可逕採SARS(其他地區的使用狀況我不了解),諸如此類,需要到個別條目的討論頁去獲得共識。—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6月27日 (六) 04:21 (UTC)
- 「名稱正確」是針對Maxwell's demon「不應為了『更容易搜索到』而使用錯誤的名稱」一句說的,因為在上面基礎有機化學的例子中,含有原文的名稱是作為主名稱出現的,反而是中文譯名成了用括號標註的名稱,因此對混合名的「錯誤的名稱」的稱呼是沒有根據的。這類命名不能與人名類比,不能類比的原因在上面已經說過了,即在中文報道中是不會出現「歌手Michael Jackson昨天在洛杉磯去世」這樣的標題,至少會給出中文名例如「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 生平」,但是在中文文獻中就允許出現「4-羥基香豆素Schiff鹼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這樣的名稱,而且這樣的名稱非常常見。至於你說的其他內容的命名方法,我都認同。—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04:40 (UTC)
- 這類問題可爭論之處很多,Choij「用原文肯定能保證名稱正確」之說固然有理,但這個邏輯套用在外國人名上未嘗不適用?譬如米高積臣和麥可傑克森、麥可傑克遜也發生常用譯名的矛盾,認真計較起來也會發生移動戰,但相信多數用戶仍然同意使用中文,畢竟這三個譯名在中文語境都是常用詞,都遠比原文常用。實務上用重定向就可以解決搜尋的問題。是故我們應該撇開翻譯是否準確的討論,而將焦點集中於「在中文語境是否常用」。外國小鎮原文在中文語境也是罕見,故應使用中文,已如前述。人名反應則應視中文語境裡以何者為常用。大原則如此,若干個別例子則可能需要個案討論處裡。譬如我個人認為英國廣播公司應該移動到BBC,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台灣都稱SARS,NoteTA的TW部分可逕採SARS(其他地區的使用狀況我不了解),諸如此類,需要到個別條目的討論頁去獲得共識。—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6月27日 (六) 04:21 (UTC)
- 別忘了還有縮寫SARS和A-level。SARS和非典明顯更常用,且沒有歧義。至於A-level……我不太確定,但是自己看(因為有學校的影響)是A-level更常用。--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6月27日 (六) 02:38 (UTC)
- 這是早就達成共識的方針,好像不用討論吧?現在討論的是人名反應吧?我不是行家,保留意見,免得再被人批。——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7日 (六) 02:14 (UTC)
- 看得眼花繚亂的,我就不參和了,但聲明一點:我堅決反對命名故意迎合搜尋引擎排名!—Camphora (留言) 2009年6月27日 (六) 06:00 (UTC)
- 確實,我也反對命名故意提高搜尋引擎排名的行為,準確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普遍性,不是常常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麼?——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6月27日 (六) 06:26 (UTC)
- 關於命名的問題總是能討論出那麼一長串啊……只想說一點:既然共識認同對於所有外國人名以及城鎮名稱都統一使用中文命名(也就是在Wp:命名常規似乎是需要更改的前提下),反對為化學中的人名反應命名進行例外處理。現在物理條目中所有的人名定理、方程命名都是中文優先為原則的,而不管譯名和原名相比有多不常用。有些譯名我並不是十分喜歡,但基於原則都是一一接受的;而我看不出化學人名反應和物理人名方程兩者在命名上的實質區別有多大,如果人名反應可以開先例,以後是不是也可以為數學和其他科學、工程和社科條目開此例?—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09年6月28日 (日) 11:10 (UTC)
- 如果連最基本的常用性都不能保證,那麼維基百科的內容是寫給誰看的?就像上面Meerwein-Ponndorf還原的例子所證明的,如果一個東西有數十個迥異的譯名,每個的使用頻率都差不多,那麼選用其中一個譯名不選其他譯名的根據是什麼?上面說這是為了鼓勵大家都來翻譯譯名,可是這是讓人家都翻譯成什麼譯名?都按自己的感覺來翻譯?這樣只會使譯名的使用越來越混亂。還是都讓人家來使用維基百科的譯名?這樣維基百科就成了標準翻譯館了,但是什麼時候維基百科的建立是要有這個功能的?而且維基百科又不是什麼專業的政府組織,有什麼資格來給其他人推薦譯名,起到這個統一譯名的功能?況且,如果維基百科內部無法決定哪個譯名是較好的譯名的話,又打算如何處理?
- 物理和數學的一些以人名命名的事物還能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查到翻譯,比如Hamiltonian和Arrhenius之類的,但是人名反應的翻譯那裡幾乎是根本就查不到,就連上上個世紀發現的Hofmann elimination和Hofmann rearrangement也不是收錄得很全面。這種情況下諮詢非專科的權威翻譯辭典,有時得到的譯名也看不出有多權威,有時反而十分不常用,與其採用他們的譯名,還不如保留原文。
- 我的建議是,等到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這些權威性機構給出譯名了,維基百科再開始考慮文章名稱的中文化。這些機構又不是死的,人名的譯名早晚會出來,只是他們目前在討論這些和這些內容,還沒商議到那裡而已。—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12:39 (UTC)
- 「如果一個東西有數十個迥異的譯名,每個的使用頻率都差不多,那麼選用其中一個譯名不選其他譯名的根據是什麼?」是先到先得原則,就是選用條目的最初創建者所使用的譯名。
- 如果顯然不符合翻譯基本規則呢?如果是自創譯名呢?如果使用頻率與其他譯名相比非常低呢?繼續保留這個不好的譯名,讓其他人都按這個來翻?
- 「都按自己的感覺來翻譯?這樣只會使譯名的使用越來越混亂。」解決方法是禁止胡亂翻譯人名,一律採用最常見的譯名(如果有多個譯名都很常見,使用任何一個譯名均可)。
- 強制命令,政府公告?
- 「這樣維基百科就成了標準翻譯館了,但是什麼時候維基百科的建立是要有這個功能的?」維基百科說過自己是標準翻譯館、可以給其他人推薦譯名了嗎?Wikipedia:免責聲明可說了,維基百科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如果您需要具體的建議(例如在醫學、法律和風險管理方面),請諮詢一名註冊或在該領域有能力的專業人士。
- 讓人家都採用「最常用的譯名」不就是在給人家推薦譯名麼?難道不意味著自己採用的名稱就是最正確的標準翻譯?難道這是一方面在鼓勵人家都不懶,都來翻譯原文,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他們隨便翻譯?
- 「況且,如果維基百科內部無法決定哪個譯名是較好的譯名的話,又打算如何處理?」同(1),根據先到先得原則來決定使用哪個譯名。
- 同第一點。
- 「我的建議是,等到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還沒商議到那裡而已。」你要是有本事的話,你去親自向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提出儘快收錄人名反應的譯名,眼巴巴地等候是沒用的。--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17:37 (UTC)
- 我沒這個本事。不過你在這些機構沒給出譯名之前就已經預知到「正確的名稱」/「真理」是什麼了,不是本事更大麼?—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9日 (一) 06:56 (UTC)
應Maxwell的邀請說兩句。
- 基本事實
- 從文字的純潔程度出發,西方人名地名啥的應該音譯為中文(《辭海》後面有個音譯用字指南,我們也可以貼一個供參考),漢字文化圈的翻譯為對應的漢字。如果各位翻閱《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之類正式中文百科出版物,就會發現裡面的宗旨跟這個(指本條)是一致的。
- 從現實出發,有鑑於絕大多數人都能識別(識讀?)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外國人名,直接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外國人名有其方便之處。這個事實也不容否定。但仔細看的話,直接引用外國人名一般出現在學術刊物和文獻當中。
- 我的基本觀點:
- 其實從上面的第一條出發,這個翻譯的問題本來是不存在的。因為說白了,就是因為目前中文譯音不統一,100個人有一百種寫法(「回」字的寫法?),這就亂了。檢索和討論都不方便了。這是造成音譯的人名遭到冷遇的根本原因。而穩定的人名譯音從來沒有發生過爭議,比如馬克思,牛頓,波義耳,愛因斯坦等等。
- 從上面一些同學的觀點看,把使用頻率作為判定依據也欠妥當。因為第一如果大家都很偷懶,那麼是非判斷就應該向偷懶傾斜嗎?我認為不是。第二,應該把學術文字材料跟普通文字材料做區分。學術用語的規定是有別於其他文體的。比如北京的舊稱Peking已經廢止,但人類學方面仍然使用Peking man來表示北京人,而非Beijing man。維基的寫作算學術文體嗎?我覺得不是,維基是科普性質的,其規範應該跟隨其他中文百科全書。而有些同學從google上搜到的統計結果是不區分學術和非學術的。
- 正如我跟Puppy同學「對罵」時表達的觀點一樣,現在之所以有很多人照抄原文人名(尤其是日本人名)主要是懶得查證。像Mitsunobu reaction這個人名反應,在我寫條目的時候中文世界找不到「光延反應」的說法。後來我通過日文的google資料找到原名,寫了上去。過了幾年,我再去搜中文世界的資料,發現有不少人開始使用光延反應這個稱呼了,而且進入了正式學術出版物(見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59144 )我相信這是從我那個條目來的(得意啊! 呵呵)。類似的還有斯文反應,向山羥醛縮合等等。很多人誤以為中文維基被封鎖了以後國內無法訪問,其實渠道太多了。我們在這兒的努力仍然能夠產生影響。
最後結論: 我仍然認為需要翻譯,實在找不到原名(日、韓、越啥的)可以暫時照抄或猜一個,有機會核實就重定向一下。西方人名應該儘量遵照統一的用字表(比如hi用希,si用西,r用爾,l用耳啥的)。Arnomba (留言) 2009年6月28日 (日) 22:34 (UTC)
- 維基百科不跟隨學術刊物和文獻,而為了科普要向個人網站、博客和論壇靠齊,所以採用中文?既然是傳播知識的百科全書,為何不吸納學術刊物中的最常用名稱,而將這個科普性轉變為在文中儘量用易懂的語言來作介紹這個事物?
- 我覺得Peking man的例子不能證明學術用語與其它文體的區別,Peking只是舊稱而已,就像北京大學仍然叫Peking University,清華大學仍然叫Tsinghua University,講粵語的人通稱Cantonese(廣州舊稱Canton),連體人俗稱Siamese twins(泰國舊稱Siam)一樣。
- 西方人名的用字表對人名反應的翻譯不一定適用,就比如說用你上面那個譯音表,Diels-Alder就變成了狄耳斯-阿耳德爾,與常用的狄爾斯-阿爾德相差甚遠。研究語源終歸是好的,不過如果有個對其他語言一知半解的人把自己研究出來的不正確的原名發到維基百科上(比如把Morita-Baylis-Hillman譯成了盛田-貝里斯-希爾曼),沒有被檢查出來,還因此上了書,這樣的話玩笑就開得太大了。—Choij (留言) 2009年6月29日 (一) 06:56 (UTC)
- 我說過向個人網站、博客和論壇靠齊了麼?這些能算正式文體的代表麼?搞笑啊。翻譯人名的宗旨在於保持語言的純潔性(當然,是相對而言,不要犟)。這個跟傳播知識並不衝突。也許Peking man 這個例子舉得不恰當,應該舉一個拼音文字跟中文相對應的比較恰當,但一下子想不起來,回頭再說。
- 東西的出現頻率高不意味著它就總是合理的。髒話誰都說過吧,而且用的也不算稀少(起碼絕大部分),但大多數都覺得不該提倡髒話。那些不遵從音譯原則的現象確實很普遍,但不能說就一定要遷就錯誤。盛田那個我查了查,覺得還算靠譜啊,日文原文是森田,見[1]就算上了書也不算大問題。退一萬步說,起碼沒有把click chemistry翻譯成點擊化學搞笑啊。而「點擊化學」現在居然都堂而皇之起來了。中文世界晚近的學風之浮躁可見一斑。總之,我反對照搬原文。建議音譯,然後將含原文的做個重定向。完了。Arnomba (留言) 2009年6月30日 (二) 03:30 (UTC)
- 一、既然是傳播知識,就應該用最常見的名稱。像「比施勒-納皮耶拉爾斯基反應」這樣讓人看了都不明白的名稱,記也很難記,普及性肯定不及Bischler-Napieralski廣。中文名鼓勵了其他人的翻譯,實際上讓可能的譯名變得更多,更加混亂,反而不知道應該用哪一個。反而後者讓人一看就明白,容易與其他材料中的內容接上,而且也是最常用的。
- 二、我也同意點擊化學這個名稱翻譯得不好,不過創建的時候搜索結果就已經全篇是點擊化學了,根據最常用名規則也只好用這一個。維基百科只是記錄現有的知識,也沒有什麼創製或者規範譯名的功能。相似對森田的錯譯也不是小問題,就像報道中把李詠寫成李勇一樣,本來總共就倆字還翻錯一個,這樣的話查證也沒什麼意義了。
- 三、必須要遷就現在的常用譯名。如果還要按譯音表統一譯名的話,已有的已經中文化的化學名稱全要推倒重來,比如狄爾斯-阿爾德就要全改為狄耳斯-阿耳德爾。這是不可能的。要不然譯名的狀態會更亂。並且這說明現有的譯音表本身就有很多缺陷。就像麥可加成,完全可以叫麥可加成、麥克耳加成、邁克耳加成、麥口(耳)加成,而且翻譯Michael Jordan和Michael Jackson時用的都是麥可。羅賓遜成環,完全可以叫羅賓森成環,後者還更符合發音。—Choij (留言) 2009年6月30日 (二) 11:00 (UTC)
- 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抱有翻譯人名的良好願望的,但如果規矩無人遵守,那就算了。如你羅列的N個例子,在遊戲規則沒有被普遍遵守的情況下,譯了反倒更亂,這點我也同意。立體化學中也有類似現象,本來相對立體構型和絕對立體構型可以通過粗線和一段細一段粗來區分,但很遺憾,大家都不鳥這個規則,而且象虛線的粗細方向歐洲一套美國一套,靠,日子不也照過。反觀國內的教科書,對比新舊版本也發現照搬原名也是一個趨向。即是如此,那就無所謂了。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譯和不譯,「酌情添加」得了。Arnomba (留言) 2009年6月30日 (二) 16:33 (UTC)
- 多說兩句,我的態度並不表明我支持照搬,我還是主張翻譯,只是存在現實困難,所以妥協了。Arnomba (留言) 2009年6月30日 (二) 17:09 (UTC)
- 既然存在現實困難,不如在此階段統一用原名,等到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立編譯館這些專門規範譯名的結構給出譯名了,再改用中文,這樣既使用了最常用的名稱,也避免了譯名的亂翻,更易懂,也容易吸引更多人進來寫。—Choij (留言) 2009年7月1日 (三) 02:37 (UTC)
- 不過我主張對漢文化圈內的人名,如果有確定無疑的查證結果,應該在文章開頭註明。比如說Morita(森田),以後就會產生影響。Arnomba (留言) 2009年7月1日 (三) 15:43 (UTC)
- 同意。—Choij (留言) 2009年7月2日 (四) 06:29 (UTC)
如果無反對意見的話,就先這麼實施了。—Choij (留言) 2009年7月5日 (日) 07:25 (UTC) (-)反對 某些外文名更常用。我支持Lossen重排反應。--Sammy312·討論·新留言·貢獻 2009年7月10日 (五) 01:21 (UTC)
國歌命名
有些國歌有歌名,如偉大的印度尼西亞,那麼應該把條目命名為 偉大的印度尼西亞還是印尼國歌?--河蟹軍橫行·綠壩娘傲嬌·草泥馬救國人 2009年7月9日 (四) 11:35 (UTC)
- 個人認為應統一為「國號+國歌」模式,因為不能排除國歌歌名變動。——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9日 (四) 12:02 (UTC)
- 應以歌曲名稱作為條目標題。國歌有更改的機會,不太適合作為條目名稱,而歌曲名稱則鮮有更改的機會,雖然這樣,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其國歌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來個重定向便可。—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9日 (四) 12:09 (UTC)
- 如果一個國家換了國歌怎麼辦?——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9日 (四) 12:20 (UTC)
- 在下並不清楚是否有國家更換過國歌,倘有的那些國家當以XX國國歌作條目名稱為佳,相反沒有更換過的,則應以原本國歌的名稱作命名。—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9日 (四) 12:32 (UTC)
重點是歌本身而不是被什麼國家採用,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06:24 (UTC)
- 按照常用性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絕對最常用,每次升國旗的時候會說「唱/奏義勇軍進行曲」麼?——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6:49 (UTC)
- 毛主席比毛澤東更常用,條目也不會是毛主席—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07:43 (UTC)
- 根本不恰當的例子,一個是歌,一個是人。——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8:09 (UTC)
- 道理還是一樣的,義勇軍進行曲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那麼北京也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還有什麼想改?你想說一個是歌,一個是城市?—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08:29 (UTC)
- 北京可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常用多了,仍然是不恰當的例子。你就回答萬一一個國家的國歌改了,該如何?此類條目應該統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等相對應。——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8:47 (UTC)
- 麻煩蘇某點入
- 北京可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常用多了,仍然是不恰當的例子。你就回答萬一一個國家的國歌改了,該如何?此類條目應該統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等相對應。——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8:47 (UTC)
|
{{{Category}}} 各鏈接,看看條目實際是否使用XX國歌之名稱—時勢造英雄 2009年7月10日 (五) 09:00 (UTC)
- 本人不姓蘇,你稱本人為蘇某是不禮貌的。我至少看到阿富汗國歌、泰國國歌和印尼國歌,而且這並不能說明什麼。——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9:30 (UTC)
- 你在討論前就假定了答案,現在不正是討論這些條目的名稱適不適合嗎?--河蟹軍橫行·綠壩娘傲嬌·草泥馬救國人 2009年7月10日 (五) 10:05 (UTC)
- 本人不姓蘇,你稱本人為蘇某是不禮貌的。我至少看到阿富汗國歌、泰國國歌和印尼國歌,而且這並不能說明什麼。——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9:30 (UTC)
- 怎麼搬了來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不是說跟命名方針有關的嗎?聽了蘇州宇文宙武的解釋就更奇怪了,如果一個國家可以改國歌,那用xx國歌的方式不是更不方便嗎?要是有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換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依舊是義勇軍進行曲,但義勇軍進行曲就不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了,不是嗎?--河蟹軍橫行·綠壩娘傲嬌·草泥馬救國人 2009年7月10日 (五) 09:10 (UTC)
- 看看[2],哪個是正式名稱和主要名稱?——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09:30 (UTC)
- 中華人民共和國滅亡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就不存在,但義勇軍進行曲還是義勇軍進行曲—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09:51 (UTC)
- 換句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之前就已經有了義勇軍進行曲,那時候還不知道會成為這個國家的國歌。--河蟹軍橫行·綠壩娘傲嬌·草泥馬救國人 2009年7月10日 (五) 10:02 (UTC)
歌曲本身的概念與一國國歌的概念是可以不同的,一首歌可以成為不同國家的國歌,一個國家也可以有歷代的國歌,"國號+國歌"模式混淆了兩者—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09:45 (UTC)
- 那麻煩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滅亡了再來談這個問題,不過這一天你是看不到了,我也看不到了,在座的都看不到了。——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10:01 (UTC)
- 首先請各位冷靜下來,不要談論議題外的其他事情。請各位細心想想,毫無疑問,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不過義勇軍進行曲卻不一定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同時有另一個身份—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這些都是鐵一般的事實。由此可知,義勇軍進行曲本身只是電影的主題曲,後來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賦予國歌的地位,令這首歌多了一個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正正代表著一個本體加上一個身份,而產生了兩個身份,身份可能隨時遭到更改或撤換,而本體卻很難會有什麼改變的,在這個概念下,我們應選擇一個改變機會最少的稱謂來命名條 目,義勇軍進行曲就是這個本體,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正正是這個本體上所添加的身份,正如我們不會以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來命名條目一樣,我們亦不會以全 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來命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在下的分析再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條目,不正正帶出了我們命名此條目應有的方法、應有的方向和應有的結論嗎?—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10日 (五) 10:27 (UTC)
- 我是無所謂,但中國官方顯然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正式名稱,義勇軍進行曲放在括號里,網站都給大家看了。——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10:38 (UTC)
- 既然閣下對是否更改條目名稱無所謂的話,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其他諸位都似乎更趨向以義勇軍進行曲來命名吧?要移動了麼?—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10日 (五) 10:52 (UTC)
- (-)反對:我是無所謂,但既然中國官方已經有名稱了,應該以中國官方名稱為準。另外,就我們幾個人討論是達成不了共識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11:33 (UTC)
- 這倒令在下疑惑了,據在下的理解,閣下似乎將名稱定義混淆了,令在下感覺到閣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就是國歌的名字!中國官方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這很明顯地表達出中國官方是將國歌的名稱定義為義勇軍進行曲,而不是將其名稱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總不會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吧。—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10日 (五) 11:46 (UTC)
- 我支持使用義勇軍進行曲,也支持其他國家按這原則—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11:00 (UTC)
- 好了,現在仍有理智的人都支持用歌曲原名,即把印尼國歌移到偉大的印度尼西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移回義勇軍進行曲,等等。如果無理性的人反對的話,請管理員執行這共識。--河蟹軍橫行·綠壩娘傲嬌·草泥馬救國人 2009年7月10日 (五) 11:17 (UTC)
- 請閣下注意用詞,時刻保持應有的禮儀。—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10日 (五) 11:30 (UTC)
中國官方名稱為準的話北京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3]—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0日 (五) 11:45 (UTC) 不以官方名稱為準的和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就改為五星紅旗,美國國旗就改為星條旗。——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23:54 (UTC)
- 如果[4]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的「官方名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而不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話,那麼[5]就是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的「官方名稱」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而不是北京,[6]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的「官方名稱」是中國貨幣不是人民幣,[7]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任國家主席的「官方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不是胡錦濤了。--河蟹軍橫行·綠壩娘傲嬌·草泥馬救國人 2009年7月10日 (五) 12:21 (UTC)
- (!)意見 - 想一想澳大利亞國歌、加拿大國歌和紐西蘭國歌
和英國國歌,還有蘇聯國歌,和俄羅斯國歌,是否要各自成為獨立條目?如果強行把某首歌曲移動到「XX國國歌」,可能產生的混淆。--Mewaqua 2009年7月10日 (五) 13:12 (UTC)- 料不到俄羅斯現時國歌的曲名就是俄羅斯聯邦國歌。--Mewaqua 2009年7月10日 (五) 14:40 (UTC)
- 個人意見,「偉大的印度尼西亞」是事物本來的名字,而「印度國歌」不過是個定語。所以支持使用歌曲本名。--Jimmy Xutalk·+ 2009年7月10日 (五) 12:44 (UTC)
應當使用歌曲本身的名字,參見EN的命名方式,en:Majulah Singapura而不是en:National Anthem of Singapore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義勇軍進行曲是不一樣的,只不過放在一起來寫了,假如某個國家換過國歌了,那麼舊國歌的名稱、新國歌的名稱、XX國家國歌這三個條目應當各自獨立—Ben.MQ 參加動員令 2009年7月10日 (五) 13:08 (UTC)
- s: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還是《義勇軍進行曲》。憲法應該是終極證據了……--達師—信訪—工作報告—動員令 2009年7月10日 (五) 14:00 (UTC)
- OK,我放棄,去移動吧。不過國旗要不要改?——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23:54 (UTC)
- 我認為國旗也要改,同一樣的道理—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2日 (日) 03:22 (UTC)
- 視意義而定吧,立國之前已經有一定意義的建議使用原名,立國之後定立的應以X國國旗稱之。—時勢造英雄 2009年7月12日 (日) 03:42 (UTC)
- 我認為國旗也要改,同一樣的道理—Begantrue (留言) 2009年7月12日 (日) 03:22 (UTC)
- OK,我放棄,去移動吧。不過國旗要不要改?——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動員令報名 2009年7月10日 (五) 23:54 (UTC)
- s: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還是《義勇軍進行曲》。憲法應該是終極證據了……--達師—信訪—工作報告—動員令 2009年7月10日 (五) 14:00 (UTC)
- 大部分國旗都曾經更換過,而且有名稱的國旗亦顯然較少,要就不同條目用不同的定名方案。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可以使用五星紅旗、中華民國可以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等,蘇聯則應使用蘇聯國旗,香港使用香港區旗或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7月12日 (日) 11:34 (UTC)
有關添加天體命名常規事宜
鑒於中文維基百科中尚未有天體的命名常規以導致現時條目名的不統一,本人慾添加天體命名常規。此規則先由英文之en: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astronomical objects)中翻譯過來,再適當修改適用於中文命名系統的規則。本人會在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天體)討論頁中列出經過修改的規則和需要大家提出意見的規則。大家可針對此事發起投票,以制定公認的完善規則,謝謝。鋼琴小子 (留言) 2009年8月25日 (二) 02:32 (UTC)
海峽兩岸政治以及各自中央政府簡稱
這段方針說:「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若增加應該避免使用通常也帶貶義的「「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各位有沒有意見?若沒有,建議增訂方針。中華民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時,中共黨政軍機關企業學術機構團體旗歌及人員職銜統一稱謂實施要點稱之「中共當局」或者「中共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臺灣中華民國政府時,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稱之為「台灣當局」或「台灣有關方面」、「台灣方面」,不使用「台灣政府」一詞,也不得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為「大陸政府」。
反之,若將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臺北政府」,與「北京政府」同等,各位有沒有意見?若沒有,也建議增訂方針。「大陸政府」以及「台灣政府」都可能帶貶義又觀點欠中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簡稱「中國政府」又太美化,所以在此提議。--Jusjih (留言) 2009年10月13日 (二) 03:36 (UTC)
- 簡稱有歧義(見北京政府、台灣當局),用全稱最好,方針也說最好用全稱,我的意見是在條目中描述不同方面的立場時,可用簡稱,如在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立場時,可用中國政府、台灣當局等,但在以第三者的中立立場撰寫條目內容時則禁止使用簡稱。——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13日 (二) 04:29 (UTC)
- 當然非鼓勵用簡稱,但特殊情節用簡稱時,將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臺北政府」,比簡稱「臺灣政府」可能更理想。就你所說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立場類推,描述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特定立場時,就可用「中共當局」、「大陸當局」等。如此類推,中國抗日戰爭時中國人常稱呼的「僞政權」,像是滿洲國,在以第三者的中立立場撰寫條目內容時就不妥。--Jusjih (留言) 2009年10月15日 (四) 20:18 (UTC)
- 建議若用中性簡稱,連接時應該用像是[[中華民國政府|臺北政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北京政府]]的模式。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也可能簡稱北京政府時,[[北洋政府|北京政府]]也是避免連入消歧義頁。--Jusjih (留言) 2009年11月7日 (六) 03:37 (UTC)
再次建議修改命名常規
今年6月,大家曾經在這裡激烈地討論過修改命名常規(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可是該討論不了了之,沒有達成任何共識。具體地說,就是把Wikipedia:命名常規#使用中文中「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改成「除非條目根本就沒有中文名,否則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現在為了儘快達成共識,分成幾種情況來討論:--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19:17 (UTC)
外國的事物
如de:Volkstheater (U-Bahn-Station),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人民劇院站」。但是Google搜尋[8]僅有4個結果,不符合「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這一要求。而如果把命名常規改成「除非條目根本就沒有中文名,否則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那麼這個條目就可以用中文命名。大家認為這個條目應該用中文命名嗎?更有甚者,pt:Colégio Militar de Brasília,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巴西利亞軍事學校」。但是在Google根本搜索不到這個名稱。那麼,如果要創建這個條目,應該使用中文名稱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19:17 (UTC)
- 離題一下, 像這種非漢語地區的車站除非是外國遊客經常使用(例如巴黎北站), 往往會因為缺少參考來源所以將它們翻譯到中文維基的理據是很薄弱的 (英文維基已經有bot en:user:Erik9bot針對這種文章加tag). 如果是大站的話就有很高機會會有多方的中文旅遊資料提供比較常用的中文譯名及維基文章要求的參考來源. -- 同舟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22:56 (UTC)
- 附議,像是巴西利亞軍事學校或者人民劇院站的例子,若在中文領域幾乎沒有人曾經提及,意味著該事務缺乏顯著性,也許根本不該出現在中文維基百科。—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3:05 (UTC)
- 知識無分國界--Withclea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3:13 (UTC)
- 1.中文維基百科是中文領域的百科,當然沒有國界。2.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料庫,歐洲或非洲的地方小車站,對中文讀者的意義何在?其知識性何在?—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3:59 (UTC)
- 或許是小眾的知識,但不一定都是不知意義何在的,像這些外國事物,很可能知道的人都是直呼外語名字,那又何苦去硬譯個名字呢,反而把內容翻譯好更實際。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9:49 (UTC)
- 對你沒有意義不等於其他人沒有意義,篩選資料是來自可靠來源,而不是國界或語言。—Withclear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04:50 (UTC)
- 所言甚是,謝謝你的指教。那麼請問當一個事物只有外文來源而無中文來源時,該條目名稱應該如何決定?—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2日 (二) 05:31 (UTC)
- 不敢說指教,我支持使用原文—Withclear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07:53 (UTC)
- 所言甚是,謝謝你的指教。那麼請問當一個事物只有外文來源而無中文來源時,該條目名稱應該如何決定?—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2日 (二) 05:31 (UTC)
- 1.中文維基百科是中文領域的百科,當然沒有國界。2.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料庫,歐洲或非洲的地方小車站,對中文讀者的意義何在?其知識性何在?—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3:59 (UTC)
- 知識無分國界--Withclea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3:13 (UTC)
- 附議,像是巴西利亞軍事學校或者人民劇院站的例子,若在中文領域幾乎沒有人曾經提及,意味著該事務缺乏顯著性,也許根本不該出現在中文維基百科。—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3:05 (UTC)
- 還是盡量以中文來命名條目吧,在下想以原文語言創建一個重定向便可。—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9月22日 (二) 09:53 (UTC)
- 我的觀點: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允許暫時自創一個譯名。但是,以後如果有哪個文獻介紹了這個事物,而使用了另外一個名稱,就必須立刻移動到那個名稱。--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1:48 (UTC)
- 那就為原創研究開了一個合法的先例了,不宜。—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2日 (二) 12:14 (UTC)
- 我的觀點:碰到這種情況,可以允許暫時自創一個譯名。但是,以後如果有哪個文獻介紹了這個事物,而使用了另外一個名稱,就必須立刻移動到那個名稱。--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1:48 (UTC)
- (!)意見 - 用「常識」(Common Sense)去決定,難道沒有常用中文譯名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事物要用泰文、緬甸文或僧伽羅文做條目名嗎?大多數中文維基百科用戶既看不懂,也輸入不到。--Mewaqua 2009年9月22日 (二) 12:40 (UTC)
- 維基百科最忌諱的就是原創研究和無可靠來源。此例一開,原創研究就有理由在其他地方援例出現。
- 若事物完全沒有(我說的情況是完全沒有而非無常用者)中文譯名,便以泰文、緬甸文或僧伽羅文為條目名又有何不可?一個泰國事物,只要曾在中文世界引起關注,哪怕僅有一兩個資料提及,它也就會有中文名。如果從來沒有中文資料提及,也就是說在中文世界該事物並不具顯著性,請問,大多數中文維基用戶誰會想到要去查詢?又從何發生無法查詢的問題?一切還是以可靠來源為依歸,有來源即可參考,毫無來源則應以原文為宜。—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2日 (二) 15:45 (UTC)
- 應該儘量使用中文。Google搜不到並不表明名稱不能被翻譯。 像上面巴西軍事學院、人民劇場一類的可以按字面意思翻譯成中文。字典也是正式的參考資料。—Munford (留言) 2009年9月24日 (四) 18:25 (UTC)
- 同意上面這位的說法,詞典和譯名手冊等都是命名的參考資料。——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8日 (四) 01:10 (UTC)
- 話說《中國大百科全書》也有若干非中文世界事物名稱套用原創中文譯名(我查過)。--RekishiEJ (留言) 2009年11月3日 (二) 15:27 (UTC)
- 同意上面這位的說法,詞典和譯名手冊等都是命名的參考資料。——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8日 (四) 01:10 (UTC)
- 應該儘量使用中文。Google搜不到並不表明名稱不能被翻譯。 像上面巴西軍事學院、人民劇場一類的可以按字面意思翻譯成中文。字典也是正式的參考資料。—Munford (留言) 2009年9月24日 (四) 18:25 (UTC)
翻譯不算是原創研究,原創研究是指那種未在學術界提出一個新理論之前就把它貼到維基百科上來。吾認為中文字每個字都有字意的來源與出處,比對原文意義並套上最接近其意的中文字即可,而一些詞典與詞典有時也會出錯,還是需要百科編輯者花精力更正。光輝十月 (留言) 2009年11月15日 (日) 06:50 (UTC)
- 原創的譯名不算原創研究,這一點或可在本次討論後寫入WP:NOR中。不過,還應附加限制條件,須無其他已有且通用的譯名可用時,編者才可自創譯名。--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11月15日 (日) 09:14 (UTC)
字母、符號
例如希臘字母α、β等。在[9]可以找到所有希臘字母的中文譯名。那麼希臘字母的條目是否應該用中文命名?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於中文用戶來說,很難在鍵盤上打出希臘字母,如果把這些字母的條目都移到中文,就可以方便用戶搜索。而且在英文維基百科也是這麼做的:en:Alpha (letter)、en:Beta (letter)等等,而不是en:α、en:β。除了字母以外,符號也是一樣,£是否要移動到英鎊符號?×是否要移動到乘號?--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19:17 (UTC)
- 給的連結只自稱是讀音表。這裡也有拉丁字母漢語讀音。—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22:43 (UTC)
- 讀音表並不代表正式命名,在[10][11][12]可以找到一些有部分字母用不同字的讀音表,顯然這些都不是用中文命名。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23:17 (UTC)
- 回應Choij:拉丁字母漢語讀音所給出的譯名大都不常用,例如癌露兒、癌克四。而[13]所給出的希臘字母譯名大都很常用,如奧密克戎、宇普西龍。
- 回應Quest for Truth:讀音表並不代表正式命名,但維基百科並沒有說一定要使用正式名稱。如果沒有正式名稱,使用最常用的非正式名稱亦可。--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2:17 (UTC)
- 大家對此還有什麼意見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8日 (一) 11:36 (UTC)
- 在#結論一段,User:Choij依然認為「希臘字母沒必要轉成讀音」,我的想法亦然,正如「德謨克拉西」和「賽因斯」只是讀音,不是名稱。最重要是那件事物的常用名稱,不是盲目地拆開逐個符號/音節去音譯。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29日 (二) 08:58 (UTC)
- 同意,沒需要把簡單的符號弄到那麼複雜難懂。--onsf (留言) 2009年10月15日 (四) 09:49 (UTC)
- 同意。希臘字母保持原樣,不要音譯的中文名Gisbrother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09:32 (UTC)
- 在#結論一段,User:Choij依然認為「希臘字母沒必要轉成讀音」,我的想法亦然,正如「德謨克拉西」和「賽因斯」只是讀音,不是名稱。最重要是那件事物的常用名稱,不是盲目地拆開逐個符號/音節去音譯。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29日 (二) 08:58 (UTC)
- 大家對此還有什麼意見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8日 (一) 11:36 (UTC)
- 讀音表並不代表正式命名,在[10][11][12]可以找到一些有部分字母用不同字的讀音表,顯然這些都不是用中文命名。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23:17 (UTC)
在英語中,24個現代希臘字母均有其慣用的拼法,但其實那些拼法未必等同於該字母的發音。比如說,μ在希臘語作 /mi/,但英語把它拼成 mu,更把它讀作 miu!返回正題,那些發音作為重定向絕對是可以的,但始終非該字母原來的名稱。-✉Hello World! 2009年10月17日 (六) 19:04 (UTC)
- 同意使用字符原樣。——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18日 (日) 07:56 (UTC)
化學反應
當時討論得最激烈的就是化學反應的命名,也有不少人支持用中文命名,可是後來在8月5日全部被User:Choij移動到英文([14])。而移動到英文以後,引起了一連串的風波:
- 8月10日,User:Shizhao將Beckmann重排反應移回中文,至今無人回退;
- 8月22日,User:Wing將Wharton反應移到中文,後被Choij回退;
- 9月8日,User:Kivary將Algar–Flynn–Oyamada反應移到中文,同樣被Choij回退;
- 9月14日,User:Munford將Edman降解移到中文,同樣被回退。
而在8月5日之前,從來沒有用戶把用中文命名的化學反應移到英文。由此可見,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應該儘量用中文命名。大家的看法如何?--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19:17 (UTC)
- 我認為,關於化學反應,可以以先到先得的原則保留主條目,另外把另一種名稱做重定向即可。維基百科的宗旨就是傳播知識,只要能夠查到,讓讀者知道這兩種名稱,即可,沒有大礙的。如果覺得這樣難操作,就全用中文命名,英文重定向亦可,不過我覺得還是前者為佳。—人神之間擺哈龍門陣 2009年9月21日 (一) 15:53 (UTC)
- 為了追求所謂中文純潔性,使用不常用且無規範的中文譯名,摒棄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常用的保留原文的名稱,這與維基百科傳播知識的宗旨是相悖的。—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22:35 (UTC)
- 對於Beckmann重排反應,我見到大多化學書都使用中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9月22日 (二) 11:11 (UTC)
- 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2:03 (UTC)
- 對於Beckmann重排反應,我見到大多化學書都使用中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9月22日 (二) 11:11 (UTC)
- 為了追求所謂中文純潔性,使用不常用且無規範的中文譯名,摒棄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常用的保留原文的名稱,這與維基百科傳播知識的宗旨是相悖的。—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22:35 (UTC)
可能英文是較常用,我不太清楚。但也建議以中文作重定向— Kiva(兔也 ) 2009年9月22日 (二) 11:40 (UTC)
- 同意人神之間的意見。既然大家對化學反應的命名問題持有不一致的意見,那就不妨暫時採用先到先得原則,就是說,原作者使用了中文名稱,以後就不得再移動到英文名稱;原作者使用了英文名稱,以後就不得再移動到中文名稱。--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1:48 (UTC)
你不要來玩這種把戲,上次討論自己開個頭然後就置之不理,出了結論和共識,過兩個月又以所謂「也有不少人支持用中文命名」為理由再來一遍,換湯不換藥,完全無視上次的討論過程,試圖再套用上次的開頭技巧矇混過關。我受夠你了,你要是想自己在這裡玩這些條目就直說,我立即走,你想怎麼移動就怎麼動。—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2:03 (UTC)
- 可是上次討論明明是大部分人都支持用中文命名,只有你、William915和Jimmy xu wrk不支持,而你竟然無視這些,擅自將所有化學反應的條目移到英文。你受夠我了,我還受夠你了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3:53 (UTC)
- 拜託,自己去翻翻記錄,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最後的討論是同意用保留原文的名稱的,等了十多天沒有人提出異議,是你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不是我不尊重你的意見。—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4:51 (UTC)
- 等了十多天沒有人提出異議,並不是因為大家都同意了你的意見,而是因為那個討論已經進行了十多天而沒有任何結論,大家都不願意再討論來討論去,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5:10 (UTC)
- 拜託,自己去翻翻記錄,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最後的討論是同意用保留原文的名稱的,等了十多天沒有人提出異議,是你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不是我不尊重你的意見。—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4:51 (UTC)
- 最後是實施二字,不是保持現狀。你上次的觀點我都已一一反駁,你置之不理,同時又在編輯別的條目,我只能認為你主動放棄你自己的論點,自行認輸。我當時有反對的意見我都做了反駁,最後一個也妥協了,我在那裡問有沒有人反對我實施自己的觀點,沒有人回復,代表我已經贏了這場辯論,就這麼簡單。現在你再以同一個論點,同一個論據拿過來,說上次沒有聽取你的意見,你上次不樂意搭理而已,這叫耍賴。—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5:34 (UTC)
- 難道你對當時反對你的意見都做了反駁,大家就心服口服,接受你的意見了嗎?不信我們可以舉行一次投票,看看現在有多少人支持用中文命名,有多少人反對。我敢保證,以前支持用中文命名的,在經過你反駁後,沒有一個是轉而同意用保留原文的名稱的。--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5:57 (UTC)
- 不服為什麼當時不說?沉默等於默認。有意見不說,代表已經放棄、認輸。不要到現在再來說當時不服。—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23:51 (UTC)
- 難道你對當時反對你的意見都做了反駁,大家就心服口服,接受你的意見了嗎?不信我們可以舉行一次投票,看看現在有多少人支持用中文命名,有多少人反對。我敢保證,以前支持用中文命名的,在經過你反駁後,沒有一個是轉而同意用保留原文的名稱的。--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5:57 (UTC)
- 最後是實施二字,不是保持現狀。你上次的觀點我都已一一反駁,你置之不理,同時又在編輯別的條目,我只能認為你主動放棄你自己的論點,自行認輸。我當時有反對的意見我都做了反駁,最後一個也妥協了,我在那裡問有沒有人反對我實施自己的觀點,沒有人回復,代表我已經贏了這場辯論,就這麼簡單。現在你再以同一個論點,同一個論據拿過來,說上次沒有聽取你的意見,你上次不樂意搭理而已,這叫耍賴。—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15:34 (UTC)
- 請二位息怒,並注意維基禮儀。--FrankLSF95(Wikibreak) 2009年9月23日 (三) 11:09 (UTC)
- Maxwell's demon和Choij兩位息怒啊!!都給維基百科化學貢獻了這麼多,我還期待和你們倆合作一起做出更多貢獻啊。抱歉這段時間很忙,一直沒有時間來關心這個討論。我覺得有必要把我的意見再闡述一下。
- 第一,人名反應的中文譯名並不統一,因為音譯產生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比如後者所提的Diels-Alder reaction,我當時找這個條目都只能搜索,因為我真不知道哪個中文才是正確的,我至少見過不下3、4個版本的翻譯。其實,我覺得最近中國化學界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慢慢的全部改為英文名稱,因為中文譯名的統一實在有些困難。這一點可以參看近期出的書和發表的論文。
- 第二,這個和普羅大眾的接受並沒有關係,我想,普羅大眾看到Diels-Alder反應和狄爾斯-阿爾德反應這兩個都會是一頭霧水的,如果是需要查詢,那麼只需要有一個重定向即可。
- 第三,最理想的解決方法是看哪個常用就訂為主條目,但這個不具有可操作性(否則以後如何確定是否常用又會引起另一端爭執)。所以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到先得,做好重定向和解釋工作即可。或者,如果技術能支持的話,當用戶輸入那個頁面時,就以哪個名字當主條目,這樣更好。—人神之間擺哈龍門陣 2009年10月11日 (日) 02:45 (UTC)
- Maxwell's demon和Choij兩位息怒啊!!都給維基百科化學貢獻了這麼多,我還期待和你們倆合作一起做出更多貢獻啊。抱歉這段時間很忙,一直沒有時間來關心這個討論。我覺得有必要把我的意見再闡述一下。
- (!)意見,其實這問題在早前已糾纏了數個月之久,也耗費了兩位資深維基人許多的時間。我的一點意見是以英文人名作為有機化學反應命名確實是化學界裡的常規,而不是User:Choij堅持己見。參考一些整理有機化學反應的網頁,如廈門大學的有機人名反應,由國內出版的書籍如《有機人名反應、試劑與規則》等,都可見以英文人名命名是常規。是否要將英文人名翻譯成中文,我認為有一點理據很關鍵,那就是翻譯後是否更易於讀者理解?像oxidation翻譯成氧化作用就變得易理解,因此以中文表示;但人名反應如貝克曼重排反應比Beckmann重排反應並沒有來得容易理解,阿爾格-弗林-大山田反應比Algar–Flynn–Oyamada反應也沒有優勢,而且也不是化學界常用,這類中文名稱就不值得大費周章地為其翻譯,心水清的讀者可以看得出英文部分只是發現人的人名,而不影響他們理解。既然目前中文名稱已做好重定向,再去糾纏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太大意義。—LokiTalk 2009年9月24日 (四) 05:48 (UTC)
我還以為這件事之前已經有共識了。個人支持這種做法:條目標題使用中文世界最常見的名字(而不是最常見的中文名字),但另一名稱則在正文首段中註明。--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9月24日 (四) 09:58 (UTC)
- (+)同意,如「Diels-Alder反應(英文:Diels-Alder reaction),又名狄爾斯-阿爾德反應,……」之形式。--Jimmy XuWikibreaktalk·+ 2009年9月24日 (四) 12:17 (UTC)
- 建議統一以中文來命名。理據如下,既有中文譯名為何不用?再者,在下相信除了是化學方面的專家或有基礎化學知識的人士會多使用英文來表達化學名詞以外,大多數普通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比較常使用中文,就算在香港這遍華洋雜處的地方亦然。另外,在Jimmy Xu所示的例子中,赫見「Diels-Alder反應」,這類中英夾雜的用詞好嗎?這值得諸位所深思。—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4日 (四) 12:24 (UTC)
- 個人認為,普通人平常基本沒機會用到這些人名反應,而就在下手裡的化學教材和資料而言,全部是以上述方式書寫人名反應的,故在下有理由推測中文世界中常見的名字應是上述方式的。--Jimmy XuWikibreaktalk·+ 2009年9月24日 (四) 12:39 (UTC)
- 在下認為普通人也有可能希望了解什麼是狄爾斯-阿爾德反應,閣下能想像他們點進條目後,還要面對著一個可能怎麼發音都不知道的字詞時的情況嗎?—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4日 (四) 12:48 (UTC)
- 如果一個名稱讓實際上熟悉這個內容的人都一頭霧水的話,那麼選用這個名稱又如何能「普及大眾」?—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5日 (五) 13:47 (UTC)
- 那麼普通大眾就應該讓步予那些有化學基礎的人嗎?這樣公道嗎?—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6日 (六) 08:39 (UTC)
- 不是有中文重定向麼?你覺得哪個中文音譯合適就創建一個條目重定向過去不就得了,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等等不同的中文環境音譯的方式也不一樣,憑什麼你覺得合適的中文條目就應該作為主詞條?只有國際上公認的唯一的名稱才是合適的。
- 比如你覺得「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合適,我看過的簡體中文有機化學書倒還有「狄爾斯-阿爾代反應」的譯法,中文打架的時候,又如何處理?--mr 2009年10月10日 (六) 15:49 (UTC)
個人認為,化學反應其實不應該單獨出來討論。--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4日 (四) 12:22 (UTC)
- 如果普羅大眾可以在不了解標題的情況下理解內容,在下無話可說。原來,大眾不認識相關化學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化學者之間明白那樣是什麼東西。沒人說要將學名翻譯,平常人根本不會用Ficus microcarpa來稱呼細葉榕,將化學名稱定位在化學者之中而不是在普羅大眾的身上,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為了一小撮人的方便,而漠視了大部分人的需要。恕在下難以認同閣下的意見。抱歉。—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9日 (二) 13:25 (UTC)
- 我的意見和LUFC一樣,既然有中文為何不用?——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8日 (四) 01:09 (UTC)
- (!)意見:對普羅大眾來說,看到狄爾斯-阿爾德反應,還是Diels-Alder反應,都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否則就不會來維基百科查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更可能是看到了某個名稱,然後來查一下這個是什麼,因此這兩種說法都應該可以查到才對。如果以常見為判斷依據,會很麻煩的,通常是誰都不服誰。而事實上有很多反映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中文說法,但是英文(或者說發明人人名所用語言)的說法通常是存在的。因此,人名反應應該用原始名稱。而且,人名反應使用中文還有一個困難,是翻譯方法哪一種更常見,比如港台大陸對於人名的翻譯方法就有可能不一樣。因此我認為用英文做標題仍然是合適的,並且規則最簡單也不容易引起爭議。中文內容的彌補應該在內容中補充,這樣也不容易引起爭議。 --User:Sumtec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06:27 (UTC)
- 同意閣下所說的兩者都應該可以查到。不過,閣下及後的話使在下頗感疑惑,「反映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中文說法」,在下相信在沒有翻譯之前,任何外文都不會存在著中文稱呼,就是經過翻譯才會產生譯名啊,如果以這個邏輯來運行,那翻譯還有意義嗎?淺見,如有得罪,懇請原諒。—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13 (UTC)
- (:)回應:你說的很對,所以非人名化學反應等的問題,一般我個人支持用更便於理解的中文翻譯,即便之前可能不存在中文翻譯。不過學科類的概念如人名化學反應,我建議還是用英文,因為存在兩個重要問題:1、各地翻譯可能存在嚴重差異;2、有可能中文資料非常少,不利於深入查閱外文資料。除非如氧化反應那樣,翻譯之後和人名無關,並且明顯利於閱讀。當然,實際上在內容中提到英文名稱也可以解決,但是這樣有兩個次要問題:1、如何規範人名翻譯方法;2、萬一文中沒有提到英文名稱,而中文所對應的資料很少,那我就要猜測英文(或者是其它外文)是什麼了。我閱讀過一些國內計算機類的專利申請,由於限制必須為中文,所以外國申請通常是找人翻譯的,而翻譯質量國內的法律沒有明確要求,經常會胡亂翻譯,狗屁不通。遇到這種問題我都很頭痛,通常只能放棄中文直接看原申請,這個道理比較類似。不過說實話,我並非堅決要求怎麼樣,其實無論如何我都能接受。其實在這裡爭論無非是防止把精力消耗在「修改-退回」的循環中,如果爭論到最後,所採取的標準其執行成本更高,或者引起更多爭論,那麼這次的討論就浪費了。 --User:Sumtec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14:05 (UTC)
- 同意閣下所說的兩者都應該可以查到。不過,閣下及後的話使在下頗感疑惑,「反映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中文說法」,在下相信在沒有翻譯之前,任何外文都不會存在著中文稱呼,就是經過翻譯才會產生譯名啊,如果以這個邏輯來運行,那翻譯還有意義嗎?淺見,如有得罪,懇請原諒。—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13 (UTC)
- 翻譯上未必存在差異,據在下所知大部分化學家譯名中港台都是通用的。當然,原文亦應加在譯名之後,這是中文維基百科理應以中文為重,盲目跟隨所謂國際標準來命名,翻譯便沒有意義了。—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09年10月11日 (日) 02:53 (UTC)
- (:)回應:差異肯定是有的,香港很多任命翻譯是採用粵語音譯,和普通話有重大差異。例如:Vincent du Vigneaud,大陸地區翻譯為杜·維尼奧(參見搜索),香港翻譯為維格尼伍德(參見搜索)。當然,這樣的問題可能並不是絕大部分,但影響肯定是存在的,到時候又會引起別的問題。參見中文音譯中有關香港的部分。--User:Sumtec 留言 2009年10月14日 01:46 (UTC)
- 科學界中港譯名差異並不太過嚴重,當然在下不會排除有譯名是相異的,不過相信繁簡轉換就可以輕鬆解決掉。—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09年10月14日 (三) 08:31 (UTC)
- 我來說幾句吧。上次大家就為化學反應的命名問題吵了半個多月,這次又吵了將近一個月。再這樣下去沒什麼意義,也會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現在我們統計一下。在上次討論中(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有四人(User:Maxwell's demon、User:蘇州宇文宙武、User:Suiseiseki和User:Arnomba)支持化學反應用中文命名,三人(User:Choij、User:William915、User:Jimmy xu wrk)支持用英文命名。但在8月5日,User:Choij不顧這些,擅自把所有化學反應的條目移動到英文。而在這次討論中,User:LUFC支持用中文命名,User:Lokionly和User:Sumtec支持用英文命名。總共有五人支持用中文命名,五人支持用英文命名。既然如此,說明大家對化學反應的命名問題難以達成共識。這時,最好、最公平的解決辦法就是先到先得,就是說,原作者使用了中文名稱,以後就不得再移動到英文名稱;反之亦然。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大家再無休無止地爭吵下去。如果這幾天沒有太多人反對的話,我將在該討論結束後把那些以前用中文命名而後被Choij移到英文的化學反應條目移回中文。--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14:47 (UTC)
- 不好意思,反對。我就是因為想到這句話而改變主意回來的。其實對於前天這種封禁,有人是感到高興的、感到鼓舞的,有人看到被解封了、十分不滿於是就去責難說你怎麼能解封之類,心想著這個人就應該永久封禁、把他的嘴始終堵上才好。於是想到這個我就回來了。果然一個半小時之後就有人提出這個。還提什麼如果這幾天沒太多人反對,夠圓滑。不好意思,讓你的計劃再次泡湯。—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8日 (日) 03:18 (UTC)
- 對不起,你的反對無效。對於你的封禁後又解封,純粹是規則問題,你的行為可封可不封,完全取決於管理員的一念之差,我等普通維基人是無權定奪的,但你以惡意度人,就違反了善意推定,請你注意。否則你原先說要退出,我是否可以推定你為了解封而使用的「苦肉計」?這種問題根本沒有必要再提起,過去就過去了,再舊事重提只會對社群造成再度的創傷,勸你還是既往不咎吧。回到正題,現在確實處於尷尬的狀態,根據現有命名常規,遇到類似情況應該引用「先到先得」原則,所以說無論你是反對還是贊成,按照現有規則,你之前移動的非你本人創建的中文名人名反應條目都應該移回中文,除非大家以後還能就此達成共識,否則沒什麼好商量的。——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18日 (日) 04:17 (UTC)
- 帶有原文的名稱符合最常用原則、最容易理解原則以及中文語境中的名稱原則,因此看不出使用中文譯名的理據。 這種情況下若是你的話我不知你會是怎麼想,但至少我認為這種提議與封禁之後我用戶頁和討論頁的修改有因果關係。 還是那個原則,有理由講出理由來討論,一味地說有多少人支持、有多少人反對是沒有信服力的,這與投票不能代替討論和共識是一個道理,票得的多並不等於具有合理性,也不能說服反對意見。 還有我還想起你以前曾經裝好人以中文名為由把所有條目都移到中文譯名、結果被罵無趣之後便信誓旦旦地說不再摻手類似爭議的故事。於是我就認為你到此為止了。 不過我現在又在這看到你了。這種先稱自己不會再參與這種事情以騙取相關人的信任、讓其放鬆警惕,然後再在「幾天沒多少人反對便通過並開始實施」的關鍵時刻又冒出來說我的反對無效,這樣是不是也是一種苦肉計呢?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8日 (日) 06:20 (UTC)
- 我原先決定不管但現在看到有人再次提出乃決定支持使用中文譯名(符合命名常規「使用中文」方針),基本上和你「受委屈」後決定退出而現在又決定回來是一樣的,我從來沒有要「騙取相關人的信任、讓其放鬆警惕」,我從來是對事不對人,自然沒想過要取得「相關人的信任」,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18日 (日) 06:38 (UTC)
- 我將你推理我苦肉計的邏輯略作誇張和延伸之後再還給你而已。 至於使用中文方針,不,使用中文是指使用中文語境中的標題,而非絕對中文漢字標題。否則DVD、A、維生素B、T細胞這種類型的標題根本就是不應存在的,寫都沒法寫。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與阿拉伯數字一樣都是中文語境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符號。如果你不認同這個解釋的話使用中文一條還有一句「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拉丁字母人名即是原文,中文譯名即是中文翻譯,但中文譯名在多數情況下確是沒有含有的拉丁字母名稱常用。 還有你還是自己收回你從來對事不對人的評論吧,哈哈。。。[15][16][17][18]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8日 (日) 09:38 (UTC)
- 先搞清楚是下列酸話是誰先說的:「其實對於前天這種封禁,有人是感到高興的、感到鼓舞的,有人看到被解封了、十分不滿於是就去責難說你怎麼能解封之類,心想著這個人就應該永久封禁、把他的嘴始終堵上才好。」而且我對你的「苦肉計」推理只是疑問,並未證實(有待你自己的證實),你卻用肯定的語氣指責我什麼「騙取相關人的信任、讓其放鬆警惕」,恕我無法接受,我也不想再和你打嘴仗。「至於使用中文方針,不,使用中文是指使用中文語境中的標題,而非絕對中文漢字標題。」是你個人的看法,請不要以個人觀點解釋方針。「中文譯名在多數情況下確是沒有含有的拉丁字母名稱常用」也是你個人的看法。何況冷僻的人名反應怎麼能和DVD、A、維生素B、T細胞之類相提並論?如果按照你的說法,所有人名反應都以外文為準,也不會有貝克曼重排反應、維勒尿素合成之類存在了,想想看Dötz反應、Friedländer合成、Ramberg–Bäcklund反應有幾個人能讀得出來?至於你提供的那幾個連結什麼問題都說明不了,你如果覺得我針對你,那是因為我針對你幹過的事,事乃人為,針對事必然會針對做事的人,此乃在所難免,不過如果你幹過的事不會被針對,我也不會再針對你的人,這就是我一貫奉行的「對事不對人」。——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19日 (一) 00:54 (UTC)
- 自己去翻討論頁是誰看到解封於是跑過去向人家抗議的。 我在此段最上面說得很清楚——「大多數情況下最常用的保留原文的名稱」,說明我的根據很顯然是最常用原則。你自己去搜一下,Google "維勒" "尿素"、"Wohler" "尿素";"Beckmann重排"、"貝克曼重排"(其實這個實際上還沒有超過,不過已經這麼接近已經很不易了),我又不是原文或者拉丁字母至上主義者。後面一點,你當然可以給那些詞加上中文譯文,我是找不到現有譯文也不想去查那些人名辭典,有人在文中寫出譯名當然更好。但標題使用中文語境中的最常用和最易懂的標題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中文維基最基本的命名要求。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9日 (一) 14:49 (UTC)
- 還想狡辯麼?是我們去抗議對你解封的不公,因為你確實違反3rr了(至於你的免責理由還是收回好了,下面的爭論已經很明白了),是人神法外開恩,但你就能肯定「其實對於前天這種封禁,有人是感到高興的、感到鼓舞的,有人看到被解封了、十分不滿於是就去責難說你怎麼能解封之類,心想著這個人就應該永久封禁、把他的嘴始終堵上才好」?!這個問題上我不再和你爭了,你怎麼想無所謂,但如果要把罪名賴在我頭上,對不起,我可不接受。再說一遍,網絡搜索結果說明不了問題,更何況維勒、貝克曼的搜索結果純中文比外文多很多。至於「最易懂的標題」,我想連標題都讀不出來,還如何「最易懂」法?最後,「找不到現有譯文也不想去查那些人名辭典」不是你拒絕標題使用中文的藉口,因為貝克曼、維勒已經很清楚的使用中文了,為何其他要例外?——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20日 (二) 00:15 (UTC)
- 自己去翻討論頁是誰看到解封於是跑過去向人家抗議的。 我在此段最上面說得很清楚——「大多數情況下最常用的保留原文的名稱」,說明我的根據很顯然是最常用原則。你自己去搜一下,Google "維勒" "尿素"、"Wohler" "尿素";"Beckmann重排"、"貝克曼重排"(其實這個實際上還沒有超過,不過已經這麼接近已經很不易了),我又不是原文或者拉丁字母至上主義者。後面一點,你當然可以給那些詞加上中文譯文,我是找不到現有譯文也不想去查那些人名辭典,有人在文中寫出譯名當然更好。但標題使用中文語境中的最常用和最易懂的標題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中文維基最基本的命名要求。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9日 (一) 14:49 (UTC)
- 請兩位冷靜及注重禮儀,放下成見並且不要將與此分段無關的任何事牽扯進來。感謝兩位的協助。—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09年10月20日 (二) 11:42 (UTC)
- 特別說明一下,我所支持的是,沒有實際含義情況下,用英文。例如Ramberg–Bäcklund反應如果被翻譯為蘭堡-巴克倫反應,那就沒有意義了。但如果叫做「蘭堡-巴克倫脫碸反應」,「蘭堡-巴克倫烯烴合成反應」這類的,那就有點意義。即便如此,還要考慮這類名稱是否符合公知常識的規則,否則就變成是自創說法了。我記得有人說過,維基百科不是一個負責正名的地方。然而,事實上很遺憾的是,無論是「脫碸反應」還是「烯烴合成反應」還是別的什麼說法,在Ramberg–Bäcklund反應這個例子下,都是幾乎不存在的。這個反應只有Ramberg–Bäcklund反應這個說法。或者說,目前類似這樣的人名反應絕大部分都是直接沿用英文,大家可以參見這裡。也許你會說這個破網站不是什麼權威,沒錯,但我也沒有找到更權威並且情形與此相反的其它站點。對於人名反應,如果對應的中文名稱除了中文人名和「反應」兩個部分之外,沒有其它表明該反應意義的詞語,則中文名稱比原文名稱更糟糕。這是因為,這樣的中文名稱並不沒有帶來任何有利於理解的好處,反而讓讀者無法順利找到外文原始資料。基於這一個事實,如果中文名稱不包含人名及「反應」以外的其它詞語,就應該用外文原文。我非常反對討論是否常見,這很費力,因為沒有固定標準,除非維基百科建立一個方針,例如將Google的搜索結果數量作為是否更常見的標準。另外,大家還是不要在這裡互相刺激了,那根本不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搞得好像這裡是對罵論壇。Sumtec (留言) 2009年10月20日 (二) 23:11 (UTC)
- 對不起,本人無意爭吵,只是看到某人誣衊他人的言語義憤填膺了一下,並無惡意。上面說的「中文名稱並不沒有帶來任何有利於理解的好處,反而讓讀者無法順利找到外文原始資料」這不會有問題,因為都可以做重定向。現在的問題是,並非所有人名反應都用外文名,也有類似貝克曼重排反應之類的純中文名,上面提到的網站也可以看到有純中文的人名反應,所以就無法一刀切。我的意思和maxwell一樣,先把choij擅自移動的非他自己創建的人名反應移回中文,然後再根據可靠來源和常用度等從長計議,豈不是很好?但拒絕協商,把所有人名反應全部占為己有的行為未免令人不快了。——蘇州宇文宙武之太陽殿 ♨迎仙宮 ★尚書省 2009年10月21日 (三) 00:29 (UTC)
個人支持如出現人名,人名部分用英文,但爭執不下的話還是「先到先得」吧。只要做好最充分的相關名稱重定向和手工繁簡轉化,條目開頭充分註明某某又名什麼中文什麼英文什麼即可。我們要的是用戶在想找的時候肯定能找到它們。—var tom=chen*1989;//留言 2009年10月27日 (二) 01:11 (UTC)
- 完成,我已經把以前用中文命名而後被Choij移到英文的化學反應條目都移回中文了。但是,儘管如此,仍然有258個化學反應的條目以英文命名,以中文命名的只有25個,英文/中文的比例為10比1,而目前大約有一半的人支持用中文命名。這對那些支持用中文命名的人是極不公平的。要不要把可以搜索到中文名的化學反應都移到中文,搜索不到的就使用英文?這樣的話就差不多有一半的條目以中文命名了。--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28日 (三) 23:14 (UTC)
我已移回。此討論無共識,根據之前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的共識移回。最後一遍,如有不同意見請提出在此討論,起碼讓其他人知道你的根據是甚麼。人數之比不能代表合理性,維基不是實施民主之地。沒有新的反駁理由的話遵守已有共識。請勿單方面行動。—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2:39 (UTC)
- 此討論無共識,之前的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也是沒有共識,因此正確的做法就是先到先得,Choij在8月5日把所有化學反應條目移到英文的做法是極為不恰當的。--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8:31 (UTC)
- 連結中的討論最後我已做出總結,說明已經達成共識。您當時在編輯其他條目,沒有繼續對主題進行回復,直至存檔,因此視為默認其他人的觀點。請勿逆常理思考。多謝。—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9:44 (UTC)
- 什麼叫做共識?如果最後經過討論,大家都同意用英文命名,那就叫做共識。可是在Wikipedia_talk:命名常規#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最後User:蘇州宇文宙武、User:Suiseiseki、User:Arnomba,還有我,都明確表示同意用英文命名了嗎?--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9:46 (UTC)
- 連結中的討論最後我已做出總結,說明已經達成共識。您當時在編輯其他條目,沒有繼續對主題進行回復,直至存檔,因此視為默認其他人的觀點。請勿逆常理思考。多謝。—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9:44 (UTC)
- 說話的權利是自己的。不是我剝奪你的發言權;而是你自己讓自己失言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9:50 (UTC)
- 好,既然上次討論最後大家都不說話了,導致不小心有了「共識」,那麼現在繼續上次的討論總可以吧?
- 先不考慮中文名是否常用、易懂、便於理解,有沒有意義等問題,去看看中國大百科全書,哪個條目不是以中文命名?有哪個人名沒有翻譯了?再看大英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永樂大典等傳統的百科全書,其中有哪一個夾雜了其他語言?現代的百科全書也是一樣,在日文維基百科也有不少化學反應的條目,有哪一個用英文命名了?在日文中也不一定是日文比英文常用,例如Horner-Wadsworth-Emmons反応(10400個結果)、ホーナー・ワズワース・エモンズ反応(2220個結果)。最後再看看百度百科中的有機反應條目,有百分之多少是用英文命名的?可見,哪個語言的百科全書就用哪個語言命名,是撰寫百科全書時一向的慣例。--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23:32 (UTC)
- 說話的權利是自己的。不是我剝奪你的發言權;而是你自己讓自己失言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9:50 (UTC)
逐點反駁你的論點:
- 不同意你的哪個條目不是以中文命名的觀點。隨便到cnki工具書搜索一下人名反應,比如搜索Hunsdiecker、Perkin等常用反應名稱,參考一下其他化學詞典和化學書籍是如何選擇名稱,再來重新審視你的論點。
- 是,以前的書是用中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甚至全部用中文,可是這很明顯與此討論不相關。那時候沒有BBC、沒有DVD、沒有THF、沒有DMF、沒有CS2,也沒有Hunsdiecker反應。
- 中文維基就應該為中文讀者服務,這樣的一個表現就是使用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名稱。早先學術對於外國人名是一概翻譯的,寫為阿波刺(Aaboci)這種形式,有時候甚至不標原文(可以從八十年代的人名反應書籍看出),可是近十幾年來,趨勢很明顯,這種寫法倒過來,成為Aaboci(阿波刺)這樣,而且越來越多的文章直接寫原文,不留譯名(見[19])。
- 至於為什麼是這樣,很明顯,現在世界上學術主要為英文,主要期刊、書籍啥的都是英文,新發現登在主要英文期刊上才有人關注,關注了才有人給創英文的人名反應名稱,然後才有人翻成中文。現在網際網路的發展、期刊的電子化讓這個特點變得更為明顯。就算是俄文、日文也逃不過這個命運。而世界上的人實在太多,因為某項工作而把每個人的名字都翻成中文實在沒有必要,也太混亂。這裡有個泰勒(Tyler),過幾天又出來個泰勒(Tayler),再過幾天又冒出來個泰勒(Taylor),讀者暈了。因此有時甚至見到Chan重排、Chan(陳)重排、Shi環氧化這種名稱,也實在是令人尷尬。
- 不過,無論別人怎麼稱呼,維基百科也只能是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稱呼是啥,維基百科就叫啥。從性質上講維基就是受到限制的,它本身就不是有原創性的地方,只是現有知識的總結而已。除非有某權威部門跳出來說我決定了,你們一律都給我用這個名稱。例如韓國首都首爾,或者某人物、團體正式改名。否則,不能說因為有編者認為這個名不好,於是就改成他想要的名稱,這樣就亂了。
- 日文選用譯名是因為有一套典型的音節文字,方便、不同版本也少。中文則不然,差一個字看上去就讓人琢磨半天這是不是我想看的內容,更不要提差上幾個字了。原先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在翻譯其他拉丁人名的時候,還根據自己語言特點對人名做些修飾,現在一樣也是不管了,直接照搬,修飾了反而麻煩更大。我這有一本80年代出版的人名反應總匯書籍,收錄了600多個反應,裡面編者自稱是按照英文和俄文讀法翻譯的人名,而且目錄中,是以人名譯名的筆畫排序,可想查找起來有多混亂!而早期的維基百科條目與這個一樣讓人費解,見Talk:化學反應列表,想要的話可以找個鏡像網站體驗一下。
- 我說使用最常用的名稱,也就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為原名,不代表我永遠支持使用未翻譯的名稱,只是針對現階段而已,目前中文語境中的多數主題使用保留原文的名稱,因此維基百科也跟隨。考慮含譯名的名稱為邊緣意見,而且為了爭執哪個譯名更常用,更易懂,或者人名辭典如何翻譯,更正規,必定陷入無休止的爭論,這純屬浪費時間,有這功夫還不如為維基百科干點別的。至於以後這些名稱如何發展,沒有人知道,也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兩岸名詞對照查詢系統會在某一天規範這些譯名,不過那都是以後的事,維基百科沒有權威性,不是譯名管理委員會,也不是占卜師。
- 再來說中文名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保留原文的名稱——中文語境中的名稱,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名稱,最容易讓中文讀者理解的名稱,而相比之下,用這些維基百科最基本的標準判別含有譯名的名稱,答案都是,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從Google搜尋人名反應,維基百科第一個連結是Category:人名反應,我想沒有人希望訪問者進來,看到這個頁面中的眾多譯名之後,暈倒,心想維基百科的理念怎麼還停留在80年代吧。
- 請逐點回復。我論點的重點為第五點的首句。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30日 (五) 00:58 (UTC)
- 逐點反駁Choij的論點:
- 你建議我去看這個網頁,那麼我也建議你看看金山詞霸、海詞、里氏詞典、化工引擎等網站,看看裡面的化學反應詞條,有哪個人名沒有翻譯成中文?
- 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全部用中文,是因為當時沒有BBC、BMW等概念,那麼中國大百科全書呢?中國大百科全書從1978年開始撰寫,到1993年結束,那時候已經有BBC、有BMW、有人名反應了吧?
- /
- 你說的「因為某項工作而把每個人的名字都翻成中文實在沒有必要,也太混亂」,我不贊同。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就收錄了65萬個人名,把世界上基本所有人的名字都包含在內了。
- 「從性質上講維基就是受到限制的,它本身就不是有原創性的地方,只是現有知識的總結而已」:如果某個人名根本找不到中文譯名,那麼在維基百科創建該人名的條目時確實不應該翻譯成中文。但是,大部分的化學反應還是有中文名稱的,只是沒有英文常用而已。
- 「中文則不然,差一個字看上去就讓人琢磨半天這是不是我想看的內容」:這只是你個人的觀點。反正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比如,看到埃德曼降解,誰不會馬上想到這就是Edman降解?
- 「而且為了爭執哪個譯名更常用,更易懂,或者人名辭典如何翻譯,更正規,必定陷入無休止的爭論,這純屬浪費時間」:這一點我不同意。對於大部分人名反應來說,雖然有許多譯名,但總有一個譯名的使用率大大超過其他。比如Wurtz反應,可以搜索到的譯名有武茲反應、伍茲反應、武爾茲反應、伍爾茲反應、武爾茨反應和伍爾茨反應。顯然武茲反應的搜索結果大大超過其他譯名,不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如果有兩個或以上的名稱都很常用且搜索結果大致相同,那麼可以用「先到先得」原則來決定用哪一個。現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兩岸名詞對照查詢系統還沒有規範這些譯名,但除了這兩個最權威的網站以外,還有許多非正式的網站,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金山詞霸、化工引擎等,也可以拿來參考。
- 那麼我想沒有人希望訪問者點擊Category:人名反應之後,看到全部為英文,暈倒,心想維基人怎麼都這麼懶,連人名都不翻譯。
- --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30日 (五) 11:50 (UTC)
- 金山詞霸、海詞、里氏詞典、化工引擎這些都不是可靠來源,我需要的證據是你所說的譯名實在中文語境中更為常用的名稱,尤其是學術界、出版界,而這些證據你都無法也不能提供。
- 這裡討論的是哪一個名稱更適用於中文語境,中國大百科全書之類的設計方式你如果要我可以給你提供很多,可是這裡的問題是這樣安排是否常用,而非是否有人這樣排。
- 。
- 我是說現在的論文、書籍是逐漸在摒棄見到人名便翻譯這種習慣,不是在講這些人名是否有對應的譯名。如果與此相關的眾多主題都不採取這樣做,維基百科為何要這樣做,豈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哪個不受歡迎選用哪個?僅僅是為了你所推崇的絕對中文主義麼?
- 沒有英文常用已經足夠說明問題。維基百科不是原創園地也不應是。學術界使用哪個,維基百科偏不用哪個,那才是真正的讓人笑掉大牙。
- 抱歉我無法理解。你若能理解可嘗試破譯這些從其他地方複製來的所謂更有優勢的中文譯名——艾立契柯夫反應、卡米它尼-福庫馬吐合成、卡盧扎合成、代爾斯-奧爾德合成、許尼希反應、吉日聶耳反應、阮得采汪斯基反應、那雜羅夫反應、畢史勒-那皮拉斯開反應、沃利赫合成、克勒恩克合成、邵恩伯格重排、阿伯拉莫夫反應、拉姆貝格-巴克盧德反應、居貝特反應、柳卡爾特反應、姚次奇反應、雷韋爾丁反應、奧彭奧爾反應、聚克菲爾-迪特默爾反應,如何?
- 這就是你的無知了。你顯然不知道中文語境中這些翻譯名稱能有天壤之別。而且採用先到先得,甚至用金山詞霸、化工引擎來選取合適名稱,這點實在有夠搞笑。Meerwein-Ponndorf-Verley還原按照你的意見,應該譯為哪個:米爾文-龐道夫-沃萊還原、麥爾外因-彭杜爾夫還原、美爾維因-珀恩多夫還原、梅爾魏因-龐多夫-韋爾萊反應、麥爾外英-彭道夫還原、麥爾外因-彭多夫反應、麥爾外因-彭道夫反應、麥爾外因-龐道夫反應、麥爾外英-彭道爾夫反應、麥爾外因-龐多夫-維爾萊還原法? 理由又是什麼?
- 保留原文的名稱是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名稱,自然符合讀者的要求。我倒是不知道你為何故意迴避了前面的三個標準——中文語境原則,中文語境中最常用名稱原則,以及最容易讓讀者理解原則。這是重點。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30日 (五) 12:29 (UTC)
- 5:艾立契柯夫反應——Eltekoff反應;
卡米它尼-福庫馬吐合成——Kametani-Fukumatu合成(不太確定,Google搜尋不到);
卡盧扎合成——Kaluza合成;
代爾斯-奧爾德合成——Diels-Alder合成;
許尼希反應——你在騙我吧,化學反應列表中沒有這個反應;
吉日聶耳反應——你在騙我吧,化學反應列表中沒有這個反應;
阮得采汪斯基反應——你在騙我吧,化學反應列表中沒有這個反應;
那雜羅夫反應——Nazarov反應;
畢史勒-那皮拉斯開反應——Bischler-Napieralski反應;
沃利赫合成——你在騙我吧,化學反應列表中沒有這個反應;
邵恩伯格重排——Schönberg重排;
阿伯拉莫夫反應——Abramov反應;
拉姆貝格-巴克盧德反應——Ramberg-Bäcklund反應;
居貝特反應——Guerbet反應;
柳卡爾特反應——Leuckart反應;
姚次奇反應——你在騙我吧,化學反應列表中沒有這個反應;
雷韋爾丁反應——Reverdin反應;
奧彭奧爾反應——Oppenauer反應;
聚克菲爾-迪特默爾反應——你在騙我吧,化學反應列表中沒有這個反應。 - 7:米爾文-龐道夫-沃萊還原有3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因-彭杜爾夫還原有295個搜索結果;
美爾維因-珀恩多夫還原有0個搜索結果;
梅爾魏因-龐多夫-韋爾萊反應有1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英-彭道夫還原有5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因-彭多夫反應有0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因-彭道夫反應有0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因-龐道夫反應有0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英-彭道爾夫反應有0個搜索結果;
麥爾外因-龐多夫-維爾萊還原法有3個搜索結果。
我不知道除了這幾個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名稱,但假如沒有的話,那麼麥爾外因-彭杜爾夫還原最常用。--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30日 (五) 14:13 (UTC)
Google搜尋結果是不能作為佐證的,而且無論如何也是Meerwein-Ponndorf-Verley還原這個原名最為常用,所以上面的工作是屬於完全沒有意義,呵呵。第一個問題,我是在問你能不能一眼看出這是什麼。能麼?—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30日 (五) 15:19 (UTC)
- Meerwein-Ponndorf-Verley還原這個原名最為常用?Meerwein-Ponndorf-Verley還原有185個搜索結果,麥爾外因-彭杜爾夫還原有295個搜索結果。
- 我又不是化學家,哪裡知道那麼多反應!上面你給出的20個反應中,有6個我怎麼也找不到,不知道是真是假。剩下的14個反應中,有些我確實一眼就看出來了,比如柳卡爾特反應——Leuckart反應、那雜羅夫反應——Nazarov反應。有些反應我以前不知道,但與化學反應列表對照後,很容易就找出來了。--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30日 (五) 15:26 (UTC)
- Google搜尋結果是不能作為證據的,而且你所給出的譯名都沒把原文譯完,這咋比? 有功夫去翻書、查文獻,提供上面我所要的證據。
- 貌似是你先要求我一眼看出是Edman降解的,而且是你說從來沒有看到譯名之後不知道這是在講什麼的感受的,於是我便給出幾個譯名測試一下,hoho。
- 經過比對之後可以順利理解這個理由很強大。按照你的邏輯,是否看到維基人名反應條目的訪問者,維基百科應該自動在他們進來之時給他們列印一份化學反應列表,以備讓他們閱讀時能夠隨時從這1000多個人名反應中比對出這條目所講內容?
- 我沒有必要騙你。那些都是從一個地方抄過來的。你找不到只能說明你的能力不夠。而且也說明你的中文譯名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的觀點從根本上就是荒謬的。此外還證明你理解這些譯名還是要靠給出原文才能理解,光給個譯名擱誰腦袋都是大的。
- 上面幾點很好地證明了原文的中文語境性、中文語境中最常用性、最易理解性。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31日 (六) 01:25 (UTC)
- Google搜尋結果為什麼不能作為證據?比如武茲反應的搜索結果,有不少都是大學教案,難道不是可靠來源嗎?
- 在你所給出的20個人名反應中,為什麼有些難以理解?就是因為這些譯名與人名的正確發音相差太遠。比如畢史勒-那皮拉斯開反應,與Bischler-Napieralski反應的讀音大相逕庭。因為Napieralski中的ki應該讀作「基」而非「開」,pie應該讀作「皮耶」而不僅僅是「皮」。為什麼有些語言看似很相似,但卻無法互相交流,例如普通話和粵語?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翻譯成「納皮耶拉爾斯基」,就跟Napieralski的讀法差不多了,也就不難理解了。而目前大部分反應的最常見譯名都是跟原名最相近、最容易理解的譯名,那些跟原文讀音相差太遠的譯名一般都非常罕見。
- 最後我想說,維基百科跟學術論文、大學教科書是不同的。我不反對在大學教科書中,人名不翻譯成中文;但維基百科不是光給大學以上學歷的人看的,也是給中學生、小學生、不懂英文只懂中文的人看的。為什麼在中學教科書中,只要出現人名,一定翻譯成中文呢(如庫侖定律、海倫公式)?就是因為中學生的英語程度尚不夠熟練。為什麼在中文的報紙、電視上提到外國人名,也一定翻譯成中文呢?就是因為報紙、電視不僅僅是給懂英語的人看的。你想想,假如在中文維基百科,化學反應的條目都用英文命名,那麼不懂英文的人看到之後,連讀都讀不出來。對於這些人來說,是中文容易理解還是原文容易理解?--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0月31日 (六) 13:47 (UTC)
- 來看一下武茲反應的搜索結果
- 百度百科
- 百度知道
- 新國學網 manroad 發表於 2008-1-24 19:38
- 維基百科
- Wapedia
- 互動百科
- 上學期各章小節
- 找不到文件或程序集名稱
- 木脂素及新木脂素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
- 百度百科開放分類
- 榆林教學論壇
- 這是前11項搜索結果。實在是很可靠。
- 去研究哪個讀音最合適是沒有出路的,維基百科不是搞正名之地。現在網絡搜索結果中讓給譯名誰都能給,隨便念一下就能寫個譯名,造成實際上一點規範都沒。著名的D-A反應,按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應該譯作迪爾斯-阿爾德反應,可是有人鳥這套麼?
- 要注出譯名在首句去注,沒有人攔,但標題應是中文語境中最常用名稱。另外,我不覺得小學生會有這種需求。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31日 (六) 23:53 (UTC)
- 那麼武茲反應的第12項以後的搜索結果呢?
- 確實有「迪爾斯-阿爾德反應」的說法,而且比「狄爾斯-阿爾德反應」有更多搜索結果:[20]。
- 既然可以在首句去注,為什麼不乾脆標題就使用中文譯名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1月1日 (日) 00:15 (UTC)
- 呵呵,前十一項只有兩項勉強為可靠來源,這樣的搜索結果還有什麼代表意義和參考意義?
- 你要非按照Google結果去比也沒辦法,結果仍舊是絕大多數人沒有鳥這套,9100:25400。而且Diels-Alder反應 259,000。
- 這是什麼邏輯,首句可以注原文、其他名稱、定義、參考資料,這些都要塞到標題中麼?
—Choij (留言) 2009年11月1日 (日) 00:21 (UTC)
- 我也認為中文維基百科應該儘量使用中文。上面提到的BMW這種英文縮寫,因為在生活中廣泛使用,對於認識英文字母的人來說都可以讀出,所以在百科中使用還算妥當,但是上面提到的反應,既然大部分都有中文名稱,為什麼不用呢?我們所說的條目名稱使用常用名,也是基於中文而言的呀。而且所謂英文可以理解,中文無法理解也很奇怪,上面的反應都是人名命名,又不是有什麼專門的意義,用中文還是英文在理解上根本沒有區別。而且對英文不好的人來說,那些英文反應恐怕好多連念都不會念,這如何反映出維基百科向每一個人傳播所有知識的概要的理念?--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11月1日 (日) 14:10 (UTC)
- 「用中文」,說得倒輕巧,按誰的標準呢?
- ①google搜索到的數量(還要考慮到google自動簡繁轉換帶來的干擾)?
- ②大陸的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推薦的中英文專業詞彙對照表?
- ③大陸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或者台灣的什麼百科全書?
- ④化學化工大辭典?朗文英漢詞典?還得包括德漢詞典、俄漢詞典?
- ⑤台灣或者香港、大陸某個大學的教材?
- ⑥外語專業用的外國人名翻譯規範指南?
- 首先,google搜索到的數量是最不足為據的,baidu、bing、yahoo等等咋辦?如果搜尋引擎找到最多的就能成為標準,那還要各種標準化委員會、百科全書等等作甚?按搜尋引擎搜到的數量為準,完全就是在鼓勵以訛傳訛!
- 你所見最常用的名稱,可能完全不符合外語專業的外國人名翻譯規範,可能也不符合本行業專家為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審定的專業詞彙標準。
- 不同詞典上用的翻譯肯定也不同,況且假如是德國人、俄國人人名反應,你該看德漢、俄漢詞典還是英漢詞典?
- --mr 2009年11月2日 (一) 04:33 (UTC)
- 再補充一點,所謂「人名不翻譯成中文就會阻礙普通人獲取知識」純粹就是宅在電腦前空想出來的理由,音譯出的專有名詞還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其包含的信息量甚至還沒有原文包含的多!如果怕讀者不會發音,把中文音譯緊跟著寫在第一段好啦,事實上第一段中完整的語言和發音信息應該是英文、原文(如果不是英文的話)、英文音標、漢語標準音譯、漢語常見音譯。
- 我就覺著奇怪了:既然有人會杞人憂天到擔心英文專有名詞條目讓讀者不會念,為什麼不再擔心一下就算使用音譯的漢語還是有讀者不會念?比如某些人特別關愛的小學生讀者們,都能正確讀和記憶「狄爾斯」「邵恩伯格」「阮得采汪斯基」之類毫無意義的漢字組合麼?莫非還得再加上漢語拼音標註?
- --mr 2009年11月5日 (四) 12:12 (UTC)
- 請樓上別老<br>。對於上面Choij和Maxwell's demon爭的Google前多少項結果,我認為不管搜到多少,前若干項很可能因為PageRank而是一些不太可靠的內容,因此前幾項沒有可靠內容並不能證明使用少或者怎麼樣。--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11月5日 (四) 14:21 (UTC)
看來這次討論又要像上一次(Wikipedia talk:命名常規#建議修改Wikipedia:命名常規)一樣,沒有達成任何共識,不了了之地結束了。不如來一次投票怎麼樣?上次討論我就建議投票,但User:PhiLiP說「爭議大的討論不宜發起投票,否則就有投票決定共識的嫌疑」([21])。可是現在討論了這麼長時間還沒有任何結果,命名問題又必須要解決,除了投票以外,還能有什麼辦法決定化學反應的條目用中文還是英文命名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1月12日 (四) 16:02 (UTC)
- 我不知你論點的根據是什麼。上面的回覆已經等了一周有餘,未見回應。—Choij (留言) 2009年11月13日 (五) 11:34 (UTC)
- 一般而言,無話可說的時候喊上一幫人然後說「我們投票吧」是比喊上一幫人揍你一頓更民主、更文明的行為。--mr 2009年11月14日 (六) 11:24 (UTC)
其它例子
如BMW、DVD等,BMW是否應該移動到寶馬?DVD是否應該移動到數字多功能光碟?--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19:17 (UTC)
- 寶馬,DVD。--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3日 (三) 12:54 (UTC)
- 絕無此需要--onsf (留言) 2009年10月15日 (四) 10:13 (UTC)
- 應該:寶馬(汽車),然後重定向到官方正式譯名。DVD,然後在介紹的括號中寫數字多功能光碟Gisbrother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08:58 (UTC)
結論
那麼,總的來說,是否應該把Wikipedia:命名常規#使用中文中「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改成「除非條目根本就沒有中文名,否則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有沒有哪些條目可以例外?--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9月20日 (日) 19:17 (UTC)
- (!)意見:原則上,應該以「使用事物最常用的名稱」之精神為指導。以此衡量,則應採「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譬如DVD、BMW、IBM等在中文語境中廣泛常用,超過其中文翻譯名詞者,其實已可視為中文外來語,中文使用者可辨認無礙,輸入查詢也都沒有問題。硬要改成用中文,反與社會上的使用現況脫節。
- 當然在一些專業領域,或者中文環境罕見事物(非漢語區小車站),社群可能會有較多不同意見,就只能分別進一步討論獲取共識了。—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2:58 (UTC)
- BMW的情況我不認同,至少大陸這邊使用「寶馬」一名更為普遍。--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9月21日 (一) 03:17 (UTC)
- 那又多一項地區用語差異的問題了。—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4:01 (UTC)
- 這個不純粹是地區用語差異的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9月21日 (一) 06:11 (UTC)
- 所以我說是「多一項」。該事物在大陸最常用名稱為寶馬,在台灣最常用名稱是BMW(同時罕用寶馬),那麼這個條目就同時具有外文/中文和地區用詞差異問題。—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6:59 (UTC)
- 這個不純粹是地區用語差異的問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9月21日 (一) 06:11 (UTC)
- 那又多一項地區用語差異的問題了。—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話 2009年9月21日 (一) 04:01 (UTC)
- BMW的情況我不認同,至少大陸這邊使用「寶馬」一名更為普遍。--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9月21日 (一) 03:17 (UTC)
- (=)中立,命名常規確定的是顯示於條目的名稱,至於其他名稱可以作重定向也可以在條目中說明。但是如何確定一個條目有沒有中文名稱呢?--61.131.36.99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01:40 (UTC)
- 既然BMW和寶馬的常用性相約,在下認為採用先到先得的原則即可。—LUFC~~Marching on Together 2009年9月22日 (二) 09:55 (UTC)
- 官方中國、台灣網頁皆使用BMW,香港網頁則是英文的。香港情況大概是中英並用吧。—〖Tlrmq^太辣·勿昆新論題〗 2009年9月23日 (三) 04:02 (UTC)
- 的確如此,因為香港人都知道BMW和寶馬是相等的,某程度上應該更多使用BMW,因為較易在電腦輸入,而且在下在街上尚未見過寫著寶馬的車子或店鋪,多是BMW。—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3日 (三) 11:18 (UTC)
- 中國用寶馬,外國不曉得。--玖巧仔@留言 2009年9月23日 (三) 11:38 (UTC)
個人意見,命名的最根本原則應當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基本原則是 1. 使用最常用名稱; 2. 全稱與縮寫使用頻率 a) 大致相等 或 b) 全稱使用頻率略低於縮寫使用頻率,但全稱仍然十分常用 時,使用全稱; 3. 搜尋引擎可作使用頻率的輔助參考,但總體上應是所有可靠來源的使用情況都考慮進來,如果兩者有衝突,以更為可靠的書籍、報紙、文獻為準而不是網站; 4. 很罕見的非中文事物可以意譯,也可以不譯,因為關係不大,關注總歸很少,而且個人對詞義理解各有不同; 5. 在中文語境已有一定介紹的非中文事物,以中文語境中最常用的名稱為準; 6. 希臘字母沒必要轉成讀音,在中文世界總體上沒有用阿爾法代替α、貝塔代替β的習慣,一般還是用原字母(有極少數例外,如伽馬射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Choij (留言) 2009年9月25日 (五) 14:13 (UTC)
- 如果所有都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為最基本原則,是會有成本高的問題?因為這樣難免整天分析來分析去,BMW常見還是寶馬常見?我個人建議是先到先得最基本,個別情況設立不容易引起爭議的標準,例如人名化學反應一律用英文。除非能證明原標題和修改後的標題相比極罕見,例如兩者在搜尋引擎中的結果數量比較起來是1:10,否則一般不主動修改。如果修改後有爭論,再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成本會否更低一些。 --某人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06:08 (UTC)
不論如何,最重要是讀者理解到。窗簾布(議會廳) 2009年9月27日 (日) 11:08 (UTC)
達師的建議
假設A名稱和B名稱為譯名、縮寫關係或者無關,且縮寫都沒有歧義。在不考慮地區詞的情況下:如果聽說過B名稱的人都知道B名稱就是A名稱,且聽說過A名稱的人多數不知道B名稱,使用A名稱。
- 先問清楚一點,什麼是「在不考慮地區詞的情況下」?—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4日 (四) 12:49 (UTC)
- 這只是一個「假如A、B標題在各個地區使用的情況都一樣」時的解決方案。--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5日 (五) 09:44 (UTC)
- 一樣的意思是?假設,該用詞在兩岸三地均一樣,不過在字體上卻繁簡不同,那算是「一樣」嗎?—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5日 (五) 09:50 (UTC)
- 那當然算「一樣」了。--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5日 (五) 12:30 (UTC)
- 如果是這樣肯定不公平,港澳維基人知悉簡體,不過內地人對繁體卻相對較弱,可想而知將來條目若依閣下的法則,便會全成簡體了。在下認為這絕對無助解決問題,反而有加深不同地區維基人的分歧之嫌。—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5日 (五) 13:10 (UTC)
- 可能有誤會,這個模型中簡繁也是不考慮的。--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5日 (五) 13:52 (UTC)
- 我想達師的方案目前只是針對於縮寫和常用別名。至於繁簡處理和地區詞處理則還有待商榷。比如究竟應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還是「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FrankLSF95(Wikibreak) 2009年9月26日 (六) 00:55 (UTC)
- 如果是這樣的話,倒可以考慮一下。不過,在下還沒聽過兩隻老虎,只聽過打開蚊帳。—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現正招生 2009年9月26日 (六) 08:37 (UTC)
- 只是一個例子——估計你肯定沒聽過雅克弟兄。--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6日 (六) 09:52 (UTC)
- 話說我們上周音樂課剛講了《雅克弟兄》……另,現在的/zh-cn/和/zh-tw/一類的URL如果做好了或許可以解決繁簡地區詞標題的問題--FrankLSF95(Wikibreak) 2009年9月26日 (六) 10:02 (UTC)
- 只是一個例子——估計你肯定沒聽過雅克弟兄。--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26日 (六) 09:52 (UTC)
某人的建議
我說各位,這個問題有必要臉紅脖子粗嗎?我覺得這個不是非中文或者非英文就不活了的問題。我看爭論最激烈的雙方,都是站在一種極端的方向去思考,而忘記了維基百科存在的目的:創用CC。事實上,我覺得應該讓儘可能多的普通人獲得知識。獲得知識並不是純看標題的,標題只是一個摘要的摘要而已。更多用戶使用維基百科的場景,應該是到維基百科上查一個他不知道的東西。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傅-克反應(或者Friedel–Crafts反應):
我在某處看到一個叫做傅-克反應的詞,但不知道是什麼,於是到維基百科上面查。那麼能不能查出來是最關鍵的,只要有辦法查到就算成功。如果文中有介紹這個又叫做Friedel–Crafts反應,即可。反過來也一樣,因為這個世界裡面也有人稱這個為Friedel–Crafts反應,所以這個也應該要可以查得到。因此,只要有一個是主條目,另一個重定向即可。
當然了,這個問題必須要有一個準確的處理辦法,否則顛來倒去的改,很浪費精力和時間。我的建議是,出於規則簡便性(而不是條目名稱的重要性),人名化學反應一律用英文命名,否則還要討論那些是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始終會回到這個爭論當中,還傷和氣。不過,同時出於便於大家查找的目的(而不是中文好還是英文有優勢),應該建立對應的重定向。
其實,更重要的問題是,文中(而非標題)這些名稱到底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我個人覺得如果中文名稱沒有什麼特別歧義,就應該儘量用中文,否則很容易引發語言污染的問題。(即,若干年後,因為大家不熟悉對應的中文稱呼而大量使用外語文字,最終會導致說話或者書面中夾雜大量外文。 --某人 留言 2009年9月30日 13:23 (UTC)
- 你不覺得前後矛盾嗎?--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9月30日 (三) 14:05 (UTC)
- (:)回應不太覺得。我覺得確實應該儘量用中文來描述所有事物,否則會產生語言污染,不太接受因為某種東西的英文被廣泛接受了就應該用英文。舉一個例子:sofa這玩意兒是外國人發明的,如果我們不翻譯並推廣「沙發」,最終就會導致語言污染。老外發明的東西多了去了,一時半會兒沒工夫確定如何翻譯的東西多了。再比如Internet,現在我們普遍接受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或者網際網路,但Internet這個詞產生的頭幾年,幾乎就是直接用英文稱呼的。我們不能因為現在某種稱呼用多了,就一直沿用下去而不考慮語言污染的問題。這裡就不延伸開繼續說下去了,因為這樣說多了又有新的爭議,而不是把眼光集中到我想表達的含義上。我的意思是,這種問題本來就是存有爭議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證明某一個名稱的中文形式常見還是英文形勢更常見,甚至爭論大多數情況下中文有優勢還是英文有優勢,這是一種很愚蠢的、永無休止的、浪費精力的、成本高昂的過程。既然這樣,我們何不放棄這麼一個想法和爭論,以「簡單就是美」的名義來制定一個簡單的規則,然後致力於推廣中文譯名的工作呢?爭論在標題到底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這根本就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們的目標應該是:
- 讓維基百科的工作更簡單。
- 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知識,無論是搜索中文還是英文名稱的情況下。
您覺得這有什麼矛盾的地方? --某人 留言 2009年10月01日 6:51 (UTC)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論點是標題中文英文無所謂,能找到即可。第三段論點是人名反應用英文命名。第四段論點是沒有歧義的前提下中文優先。最後補充論點回歸主題,點題,證明關於標題是用英文還是中文的爭論是毫無必要的。總之是每個觀點都寫一段來支持,誰也不得罪。—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日 (四) 07:06 (UTC)
- (:)回應:樓上有一點斷章取義了。應該是:
- 第一段是標題中文英文無所謂,能找到即可。
- 第二段的論點是,如果中英文同時存在且常見,則應該一個為條目名稱,另一個重定向。
- 第三段論點是,在中英文同時存在的時候,為了簡便起見,而定一個「人名反應條目名稱用英文」的規定,理由並不是哪一個語言更占優勢,否則還要爭論誰更有優勢。
- 第四段論點是,儘可能在文中(而不是標題)使用中文,前提是如果這樣的翻譯如果存在的話。
- 補充論點同意樓上所述。
- 你說我誰都不得罪,其實也可以說誰都得罪了。其實我只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所以沒有按照之前爭論的套路走,也就不是說明確支持誰的看法。呵呵,不知道你是否在調侃呢?再說了,我的結論和你的結論是大部分重合的(雖說觀點不一致),要讓樓主接受你的觀點,換一個說法相對比較容易。作出一定合理讓步,就更好了。雖說大家心裡想的不一樣,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 我總覺得,不影響百科條目數量質量提升的前提下,是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妥協的。其實雙方都是想要完美的解決問題,可惜的是,完美不容易達到,而且每個人對完美的理解又不一樣。這時候對這種問題的爭論,會耗費很多人的精力,其實很不值得。這也是我以和事佬的態度說話的原因之一。 --某人 留言 2009年10月05日 23:40 (UTC)
- 討論是好的,但不能以無謂的理由立場鮮明地拿過來討論,這樣重複一遍別人就煩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04:19 (UTC)
重定向
我記得有規定禁止把外文重定向到中文,但是有人名譯名存在不同版本,把原名重定向就方便了。--<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5 (UTC)
- 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地提出了。首先這是中文維基百科,當然以中文名為優先,外文重定向應視乎其常用性及其是否為原文所用,但這種重定向應節約使用,最選取最常用的一個。而且我直到現在仍不明白為何重定向分類那麼好用,就是不讓重定向有分類標籤呢?這樣可以使索引時不用因找不到而煩惱。--治癒系的小琛兒 探病 病歷 2009年10月18日 (日) 12:34 (UTC)
簡繁問題
我建議對古人以原名命名,比如李穀被建立在李谷。由於這種錯誤維基文庫就是採取的相似方針,對古文不用簡體。--<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5:46 (UTC)
- 那麼出生在使用楷書、行書時代的人怎辦呢?好像電腦不支援這種字體--Woodstockstyle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5:50 (UTC)
- 這只是字體不同,而且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像我提到的這種問題。--<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34 (UTC)
- 這是簡體系統的問題,但稱為「錯誤」有些過了。推而廣之,那是不是對港台人名用繁體,對大陸人名用簡體呢?—Chief.Wei 2009年10月10日 (六) 15:56 (UTC)
- 我想首先按照這個人的意願。如果沒有就對港台人名用原文,對大陸人名用簡體。
- 比如有人叫××濬,用簡體就成了浚。
- 如果大陸人叫×干,比如[[羅干]],用繁體就成了[[羅乾]]。
- 有時會用[[×××#{{PAGENAME}}]]連結到文庫,如果直接使用原名會方便些。--<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34 (UTC)
- 這位同學想必很少看新聞。羅干先生在新聞裡面一直是讀gàn的。gàn這個讀音對應的繁體字應該是「幹」,不是「乾」。—愛學習的飯桶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43 (UTC)
- 我知道讀gàn。wiktionary:干,也可轉成乾。--<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54 (UTC)
- 「干」可以轉成「乾」,不等於所有的「干」都可以轉成「乾」。簡繁轉換是要根據字義的。「干燥」的「干」必須轉成「乾」,但是「干部」的「干」必須轉成「幹」。—愛學習的飯桶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02:16 (UTC)
- 還是希望使用原名。--<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0:25 (UTC)
- 「干」可以轉成「乾」,不等於所有的「干」都可以轉成「乾」。簡繁轉換是要根據字義的。「干燥」的「干」必須轉成「乾」,但是「干部」的「干」必須轉成「幹」。—愛學習的飯桶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02:16 (UTC)
- 我知道讀gàn。wiktionary:干,也可轉成乾。--<i>Jerry Wong</i>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54 (UTC)
- 這位同學想必很少看新聞。羅干先生在新聞裡面一直是讀gàn的。gàn這個讀音對應的繁體字應該是「幹」,不是「乾」。—愛學習的飯桶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43 (UTC)
- (!)意見一、古人名僅對使用簡體時有「多對一」的用原名命名,如后與後、干與乾還有幹、李穀與李谷這類的。至少要求編輯詞條的人在同一詞條中分成兩個二級標題並在每個二級標題下編輯對應的人名。二、歷史上用過的而現在不用了的地名也應該採用原名命名。特別是一些牽涉到地名考證的條目。Gisbrother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09:24 (UTC)
- 只要名稱不是錯誤,理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編輯以免增加負擔。在不錯誤的大前提下應使用先到先得原則,重定向和簡繁轉換其實都已經可以解決問題了,即使在wiki或其他搜尋器(如google)打簡或繁都一樣找到條目或條目重定向,使用重定向分類也一樣可暫時解決分類顯示問題,很多問題其實都有方法解決,就只是沒在採用而已。--治癒系的小琛兒 探病 病歷 2009年10月18日 (日) 12:42 (UTC)
- 我的意見是從邏輯上講一切條目都先應以繁體命名,然後自動翻譯或者手動翻譯成簡體。我不是港澳台中人,是大陸民眾,我也使用簡體字,而且倡導上述三地改用簡體,但這是未來幾十年內的事情,現在的討論多應該以技術思考。從映射的角度看,繁體字集合中元素多於簡體字,因此以繁體字映射到簡體字相比於簡體字映射到繁體字,錯誤較少。--Justthink (留言) 2009年10月29日 (四) 05:01 (UTC)
- 作為一個大陸的維基用戶,我不能較好的掌握繁體字...還是從技術上解決的比較好。--Fantasticfears(留言+|記錄) 2009年11月18日 (三) 04:41 (UTC)
名從主人與歐巴馬
一個現成的問題:美國駐華使館要求把「奧巴馬」譯名改為「歐巴馬」,但中國官方和媒體都不買帳,而中文維基目前的原則卻是所謂的「名從主人」,這該如何處理?尊重大眾還是尊重本人?—Chief.Wei 2009年11月23日 (一) 06:13 (UTC)
- 等白宮自己的譯名統一了再說:[22]。--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11月23日 (一) 06:16 (UTC)
- 我想是不是應該開一個海外漢語的轉換選擇,這種非漢語為母語地區的中文翻譯爭議之前都發生過。-- 同舟 (留言) 2009年11月23日 (一) 14:25 (UTC)
- 菲菇提供的連結是2009年9月3日的事,現在已經11月下旬了。--百楽兎 2009年11月23日 (一) 14:34 (UTC)
- 靜觀其變,若美國駐華大使館不通過正式外交途徑提出要求,中國官方不會買帳。--刻意 2009年12月6日 (日) 09:50 (UTC)
- 我想是不是應該開一個海外漢語的轉換選擇,這種非漢語為母語地區的中文翻譯爭議之前都發生過。-- 同舟 (留言) 2009年11月23日 (一) 14:25 (UTC)